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惊雷聚雨

标题包含
惊雷聚雨
山头云歼杂烧畲,桃李层层山半家。 讴轧蛮歌声满峡,春生龙节烂光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阳枋,字正父,号盘隐,南宋末年巴州(今四川巴中)人。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擅诗词歌赋。 阳枋在南宋末年曾担任地方官员,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后来,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他辞官回乡...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山顶云雾缭绕,山下焚烧杂草开垦田亩,桃树和李树覆盖半山腰,山上山下自成一家。山谷里传来悠扬的山歌回荡在峡谷之间,春天来临,龙的节日一片繁荣景象。
去完善
释义
《惊雷聚雨》注释如下: 1. 山头云歼杂烧畲:这里的"山头云"指的是山顶的云雾,"歼杂烧畲"表示云雾混杂着燃烧的火焰。"烧畲"是指焚烧草木以田的农耕方式,这里指代农民在山上劳作的场景。 2. 桃李层层山半家:"桃李"是桃花和李花的统称,这里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层层"形容花朵繁茂,"山半家"表示在山腰处有农户居住。 3. 讴轧蛮歌声满峡:"讴轧"指歌唱的声音,"蛮歌"泛指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满峡"表示歌声传遍了山谷。 4. 春生龙节烂光华:"龙节"是指龙的鳞片,这里用来比喻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烂光华"意为光芒四射,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光彩。
去完善
赏析
《惊雷聚雨》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乡村景象,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自然界的神工鬼斧面前所产生的敬畏之心。诗人通过对山头、云彩、桃李、歌声以及龙的描述,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生命的活力。 首句“山头云歼杂烧畲”中,“山头云”指的是山顶上的云朵,而“烧畲”则是指开垦山林,种植庄稼的一种方式。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山上云朵的细致观察,同时也隐含了山区百姓勤劳耕作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诗人通过“桃李层层山半家”一句,展现了山村的美景。桃李满山的景色,既表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又形象地描绘了山村人家的生活环境。同时,“山半家”也传达了诗人对于山中人家生活的向往之情。 紧接着,诗人用“讴轧蛮歌声满峡”来形容山中少数民族的歌声。“讴轧”是形容歌声悠扬的词语,而“蛮歌”则表明了这是来自少数民族的歌声。这句话不仅表现出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还传达了诗人对这种文化的欣赏和尊重。 最后,诗人以“春生龙节烂光华”作为结尾。“龙节”通常指的是春天的农作物生长,而“烂光华”则是对其繁荣景象的赞美。这一句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农业生产丰收的期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惊雷聚雨》是南宋诗人阳枋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34年。阳枋是南宋末期的一位官员,一生经历坎坷,他曾担任四川制置使、户部侍郎等职。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夏日雷雨交加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在南宋末年,政治腐败,外患不断,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阳枋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的官员,他对国家的现状深感忧虑。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这首《惊雷聚雨》虽然是描写自然景象,但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感慨。 在这首诗中,阳枋通过对雷雨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通过“雷霆”、“骤雨”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雷雨交加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国家面临的危机。在诗句中,他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期待着国家的繁荣昌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