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
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年遗迹已成尘土,路边耕者也为之感叹。秦始皇算盘打得再精,也想不到诗书能让人活。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焚书坑》:唐朝诗人罗隐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讲述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
2. 千载遗踪一窖尘:形容焚书坑遗址被埋藏在尘土中,经过千年的岁月流逝,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地方了。千载,千年;遗踪,指焚烧书籍的遗址;窖尘,指埋在土里的尘土。
3. 祖龙:此处代指秦始皇。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皇帝,被誉为“祖龙”,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统一六国、推行法治、修建长城等,但在位期间也实施了许多残暴政策,如焚书坑儒等。
4. 算事浑乖角:意指秦始皇在位时的行为和政策很多都背离了常理。算事,指秦始皇的行为和政策;浑乖角,指背离常理。
5. 将谓诗书活得人:讽刺秦始皇的错误观念,认为焚烧诗书就能消除人们的思想意识,使人们听从统治者的意志。将谓,以为;诗书,泛指古代书籍和文化;活得人,使人们活着。
去完善
赏析
《焚书坑》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咏史诗,以秦始皇焚烧儒家经典、坑杀儒士的事件为题材,表达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文化摧残的痛心。
首句“千载遗踪一窖尘”,通过对焚书坑遗址被尘土覆盖的场景描绘,表现出历史的沧桑感和沉重感。焚书坑作为秦始皇残酷文化的象征,见证了千百年来历史的变迁,也反映了人们对这一事件的深刻反思。
次句“路傍耕者亦伤神”,通过路旁耕者的神情传达出人们对历史的痛惜之情。普通的农民在耕作之余,看到焚书坑遗迹也会为之动容,反映出历史文化在民间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接着“祖龙算事浑乖角”,是对秦始皇行为的批判。“祖龙”是指秦始皇,这里用“算事浑乖角”来形容他的政治决策,意味着他自以为焚烧诗书、坑杀儒士便能巩固统治,实际上却是错误的。这一句既揭示了秦始皇的残暴统治,又表现出作者对他愚蠢行径的讽刺。
最后“将谓诗书活得人”,是对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的进一步批判。秦始皇试图通过焚烧诗书、坑杀儒士来消灭思想的异端,却没想到诗书文化和儒士精神能够在民间得以传承和延续。这一句强调诗书文化的生命力,同时也揭示出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总体而言,《焚书坑》以深沉的历史反思和凝重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痛惜以及对文化摧残的痛心疾首。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隐(833-909年),晚唐著名诗人,其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流传于民间。他的《焚书坑》一诗,充分反映了他在当时复杂历史背景下的所思所想。
这首诗创作于唐朝末年,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那时,朝政腐败、藩镇割据严重,民生疾苦不堪。作为文人,罗隐怀抱理想,却屡试不第,生活困苦。他亲身经历了这种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使他对现实产生强烈的批判意识。
《焚书坑》表面上是讽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政,实际上是暗指当时朝廷对知识分子实施残酷镇压的现实。通过描绘秦代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诗人巧妙地揭示了唐代后期政权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现象,并表达出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当权者的强烈不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