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郎山
西郎何事面西方?欲会东郎隔大江。
自古朋良时一遇,东郎未会恨斜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青年男子为何面向西边?他期望与东边的朋友相会,却隔着一条宽阔的大江。自古以来,难得遇到真正的好朋友,东边的友人尚未相见,所以他遗憾地看着夕阳慢慢落下。
去完善
释义
1. 西郎:指位于长江上游的西陵峡。这里代指作者自己。
2. 面西方:面朝西的方向。这里是指西陵峡的地理位置。
3. 东郎:指位于长江下游的东陵峡。这里代指作者的友人。
4. 大江:这里指的是长江。
5. 朋良:即朋友。这里是指作者的友人。
6. 斜阳:夕阳,这里象征离别。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浓郁的怀才不遇之情为主线,诗人在描绘其寓意上可谓独步蹊径,别具一格。首先诗人以“西郎”与“东郎”作比,暗含天各一方之意。接着“隔大江”则表达了人才之间难于交汇的境况。而后两句“自古朋良时一遇,东郎未会恨斜阳。”更深入地挖掘了主题——尽管在茫茫人海中,佳缘难得,然而无法相遇的遗憾和无奈却让人惆怅不已,徒留暮色下的惋惜。诗人通过诉说西郎和东郎无法见面的憾事,巧妙地将个人命运融入其中,展现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整首诗意境苍凉,语言质朴,感情真挚,不仅抒发了自己郁积已久的惆怅,也引发读者对于人生际遇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郎山》是晚唐诗人曹邺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末五代时期(约公元900年),此时正是唐朝国势衰微、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样时代背景下,曹邺作为一个有才华的文人,虽有一定的政治抱负,但未能得到施展。他曾参加科举考试,却屡次落第,直至晚年才担任一个小官职。这种怀才不遇的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洞察。
此外,当时社会的一些普遍现象,如官场腐败、百姓疾苦等,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反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曹邺《西郎山》的创作背景。在这首诗中,他以西郎山为象征,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