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桃
短墙荒圃四无邻,烈火绯桃照地春。
坐久好风休掩袂,夜来微雨已沾巾。
敢同俗态期青眼,似有微词动绛唇。
尽日更无乡井念,此时何必见秦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四周皆是矮墙、荒芜的菜园子,没有邻居。红艳艳的桃花如火般盛开,照亮了春天的土地。坐着享受着春风,不用把衣袖捂在脸庞上;夜间下起了细雨,打湿了我们的衣襟。我们不敢向庸俗之辈期待欣赏的目光,却好像有一些话不经意间透露出我们的思绪。整天不想念故乡与亲人,现在又何必去见那些陌生的人呢?
去完善
释义
《绯桃》:这是一首描述春日桃花的唐诗。诗人通过赞美桃花的美丽,抒发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1. 唐彦谦:唐朝诗人,以咏史诗著称,兼善五言律诗和绝句。
2. 短墙荒圃四无邻:描述了桃花所在的环境,四周没有邻居,只有矮墙和荒芜的菜园。
3. 烈火绯桃照地春:烈火形容桃花的颜色鲜艳如火焰;绯桃,即红色桃花。照地春,指桃花盛开如同春天降临人间。
4. 坐久好风休掩袂:在桃花树下坐久了,微风拂面,不用用手帕遮住了。袂,衣袖,这里指手帕。
5. 夜来微雨已沾巾:夜晚下起了小雨,雨水打湿了衣襟。
6. 敢同俗态期青眼:表示不敢与世俗之人一起期待春天的到来。青眼,即青睐,表示对春天的喜爱。
7. 似有微词动绛唇:似乎有一些话要说,但又不完全表达出来。绛唇,嘴唇的红色,这里指代说话。
8. 尽日更无乡井念:整天都没有想念故乡的念头。
9. 此时何必见秦人:既然如此,何必还要去见那些不值得结交的人呢?秦人,此处指庸俗之人。
去完善
赏析
《绯桃》是唐代诗人唐彦谦的一首咏物诗。诗歌以短墙、荒圃为背景,描绘了烈火般鲜艳的桃花在春光中的美丽景象。“坐久好风休掩袂,夜来微雨已沾巾”则表达出诗人与桃花相伴的惬意时光,以及对美好景色的感慨。接下来,“敢同俗态期青眼,似有微词动绛唇”表现了诗人谦虚的品质,以及愿意与人间俗态相区别的高洁之志。最后两句“尽日更无乡井念,此时何必见秦人”则表现出诗人身处美景之中,抛却世俗纷扰,尽享当下宁静生活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绯桃》是唐代诗人唐彦谦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50年前后,正值晚唐时期。在那个时候,唐朝国势日渐衰落,社会动荡不安。然而,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唐彦谦依然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绯桃》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唐彦谦对庭院中的一株桃花的观察和感悟。他通过描绘桃花的色彩、形状和姿态,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同时,通过对桃花的赞美,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在晚唐时期,由于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激化,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关注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寄托。他们通过诗歌抒发情感,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唐彦谦的《绯桃》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