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莎
移从杜城曲,置在小斋东。正是高秋里,仍兼细雨中。
结根方迸竹,疏荫托高桐。苒苒齐芳草,飘飘笑断蓬。
片时留静者,一夜响鸣蛩。野露通宵滴,溪烟尽日蒙。
试才卑庾薤,求味笑周菘。只此霜栽好,他时赠伯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移动到杜城的角落,安置在我小屋的东边。正好在美好的秋天,仍然伴随著细雨。
根部紧挨着竹子生长,树影稀疏地依托在高大的梧桐树上。轻盈得如同芳草,飘扬着似乎嘲笑枯萎的蓬草。
片刻间留下了宁静,一整个晚上听见了蟋蟀的鸣叫。野外的露水整夜地滴落,小溪上的烟雾整天笼罩。
试着让它与卑微的蔬菜一起成长,寻求味道而大笑其他种类的植物。只有这种经过霜打的植物才是好的,将来可以把它送给我的伯父。
去完善
释义
1. 杜城曲:指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附近一带的田园风光。这里用以指代古诗词中所描绘的美丽乡村景色。
2. 高秋:秋天的高爽时节,这里指初秋时分。
3. 断蓬:随风飘散的蓬草。这里用来形容落叶的样子。
4. 静者:指心灵宁静的人,这里的"静者"指的是诗人自己。
5. 鸣蛩:蟋蟀的鸣叫。这里用来形容夜深人静时的声音。
6. 庾薤:古代著名文学家庾信曾写过一篇名为《薤露行》的文章,这里用以指代一种蔬菜。
7. 周菘:古代诗人周颙曾写有《菘菜赞》一文,这里用以指代另一种蔬菜。
8. 伯翁:指老年长者,这里可能是诗人的长辈或者尊长。
去完善
赏析
《移莎》是一首描绘植物生长场景的古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植物从小苗到茁壮成长的全过程,展现了自然环境的优美和植物的顽强生命力。诗中通过对比手法,突显出莎草的生长过程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空间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移莎》是唐代诗人唐彦谦创作的一首咏物诗,具体创作时间无法确定,但大致可以判断是在唐末时期。此段时间内,唐朝国势日渐衰微,社会矛盾激化,战争频发。作者唐彦谦曾任吏部员外郎、洪州都督等职,因不愿与战乱中的朝廷官员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归隐。在《移莎》这首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象,以莎草的坚韧和顽强生命力寓含着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这首诗不仅反映出当时混乱的社会现状,也表现出了作者清高的品性和坚定的人生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