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檄往哭象山复会葬及归自金溪留宿本县仙乐观归而作是诗 其一
膏露奚为降,传闻不偶然。
两晨呈瑞处,万叶遶炉前。
尝审如饴味,谁操动物权。
天权非远近,不可向人宣。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甘露为何降临,这并非偶然的传闻。
每天清晨,一片瑞气和祥的地方,千万片叶子环绕在香炉之前。
仔细品味那甘美如饴的味道,谁能掌握生灵的权利。
天之奥秘无法用距离衡量,无法对人言说。
去完善
释义
1. 膏露:甘露。
2. 奚为:为何。
3. 两晨:两次早晨。
4. 瑞处:吉祥的地方。
5. 万叶:树叶。
6. 遶炉:围绕炉子。
7. 如饴味:像糖一样的美味。
8. 谁操:谁掌握。
9. 动物权:驱使万物的能力。
10. 天权:天的力量或权力。
11. 不可向人宣:无法向他人表达清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标题中的“膏露”指的是甘露,是一种象征祥瑞的自然现象。在诗中,诗人描述了甘露降下、万叶环绕的景象,以及他对这种景象的感受和思考。他认为这些祥瑞现象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天地间的某种力量使之呈现。诗中还提到“如饴味”和“动物权”,这两句意味着诗人领悟到,大自然的奥秘和力量是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全诗以此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宋时期,时值江南风光大好的春天,诗人在忙碌之余有闲暇时间游历山水。诗人曾于本县(即象山)留有足迹,受到悼念情绪的影响,他准备再次拜访这个地方,以慰藉怀念之情。这次出行是为了参加一次哀悼仪式,期间还涉及到一场葬礼以及在他乡过夜。在经历了一系列世事的沉重感后,他留下了这首诗作为回忆和寄托情感的一种方式。诗人用充满情感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借景抒情,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哀愁。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在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一曲对人生、自然的深刻体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