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 其十九
矧复赘无极,哀哉可太息。何不观古圣,一一已默识。胡为复作图,交扰而曲屈。是孰知五行,五行皆妙质。不可离合论,浑浑体自一。安得孔子生,邪说俱荡涤。哀哉复哀哉,太息复太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何况还重复那无尽的叙述,真是令人悲哀!为何不去看看古代的圣人,他们早已通过内省来获得知识。为什么要画出那些复杂的图像,相互干扰并且扭曲?有谁知道五行的原理呢?五行都是一种奇妙的存在。不能将其视为分离的元素,它们浑然一体。什么时候孔子能再次降世,那么所有的谬论都能被一扫而空。真是悲哀啊,一次又一次的悲哀!叹声连连,不断的叹息!
去完善
释义
矧[shěn]:况且;复:再次;赘:多余;无极:无始无终的状态;哀哉:表示悲痛或叹息;太息:深深的叹息;何不:为什么不;古圣:古代圣人,如尧舜禹等;一一:逐一;默识:心中默默领悟;胡为:为什么;复:再;作图:绘制图画;交扰:互相干扰;曲屈:曲折;是孰:是谁;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妙质:奇妙的本质;不可:不能;离合:分离和合二为一;论:讨论;浑浑:混沌不分的状态;体:整体;自一:自成一体;安得:怎么能够;孔子生:孔子的出现;邪说:错误的言论;荡涤:清除;哀哉:表示悲痛或叹息;复哀哉:又一次表示悲痛或叹息;太息:深深的叹息;复太息:再一次深深的叹息。
去完善
赏析
杨简的《偶作 其十九》以对古圣先贤的感慨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和执着于形而下之物的悲哀。诗歌开篇便提到“矧复赘无极,哀哉可太息”,直抒胸臆地传达出诗人的无奈与叹惋。在接下来的一节中,他呼唤人们去领悟古圣先贤的智慧,他们通过个人的体验和探索,已经将道理深深内化在心中。然而,现代的人却为何还要借助图像、符号等外物来进行表达和理解呢?这是一种对现世人们过度依赖视觉或物质表征的批评。诗人提出,事物都蕴含着五行(水、火、土、金、木)的奥秘,这些元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共同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不能把事物割裂开来理解,而是要发现它们内在的关联。诗人进而寄托希望:如孔子再生,定能拨乱反正,驱散那些错误的观念。诗人在全诗最后再次叹息:哀哉复哀哉,太息复太息——感叹人们在求索真理的道路上何其艰难。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远,体现出作者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偶作 其十九》是南宋诗人杨简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1195年至1205年之间,正值南宋时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杨简在这个时期经历了科举考试、担任官职、辞官回乡等人生阶段,对社会的现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时代背景下,南宋初年,金兵入侵,中原沦陷,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当时国家政治黑暗,权臣当道,百姓生活困苦。面对这种社会现状,许多文人志士纷纷投身抗金救国运动,试图改变国家的命运。杨简也不例外,他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在这种背景下,杨简写下了这首《偶作 其十九》。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杨简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定自己的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