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梦
困热依然梦不闲,起蒙絮帽待更阑。
矮梅窗下清如水,淡月笼霜雁影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炎热中仍然有忙碌的梦无法休息,戴上帽子等待夜色更深。窗下的矮梅清澈如水,淡淡的月光和结霜的大雁身影都感到寒冷。
去完善
释义
1. 艾性夫:元末明初文学家,字继可,别号竹窗,元末任浙江省桐乡州判官,入明后不仕,隐居洲渚间,修庐筑室,课耕自给。擅长古文辞,尤工于诗。其诗主张性情说,强调个性表现,反对盲目拟古,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2. 困热:指闷热的环境或情绪。
3. 梦不闲:做梦不能停歇,即梦境不断。
4. 起蒙絮帽待更阑:起身上床,用棉絮制作帽子等待天色变晚。这句话意味着诗人等待着夜晚的到来,以便继续入睡。"更阑"是夜深的时候。
5. 矮梅窗下清如水:矮梅树下的窗户清澈如泉水。这是形容诗人居住的院落环境宁静而美丽。
6. 淡月笼霜雁影寒:淡淡月光映照着地上薄薄的霜,大雁的影子显得寒冷。这里描绘了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感慨。
去完善
赏析
诗人艾性夫的这首《避梦》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和自然景象的场景。首句“困热依然梦不闲”表现了诗人在炎炎夏日里仍然无法摆脱梦境的困扰。接下来的诗句“起蒙絮帽待更阑”表达了诗人醒来后,戴上草帽等待夜晚降临的心情。这种心情可能是由于白天炎热,期待夜晚的清凉,也可能是由于梦境中的困扰,期待夜晚的安宁。
接下来的两句“矮梅窗下清如水,淡月笼霜雁影寒”是诗人对于周围环境的描绘。窗外梅花低矮而繁茂,月光透过梅花洒在窗户上,如同清水般清澈;同时,月色中浮现出大雁的影子,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这种对比强烈的景象,既有温暖如春的一面,又有寒意袭人的一面,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心灵感受。
整首诗以自然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梦境与现实之间挣扎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梦境的无奈。这种情感体验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人性的思考,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避梦》是南宋著名诗人艾性夫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艾性夫生活在南宋晚期,当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他曾任严州教授,后来因不满朝廷的腐朽而辞官回乡。在回乡期间,艾性夫过着清贫的生活,每日以诗为伴,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宦官当权,政治斗争激烈。面对这样的现实,艾性夫深感痛心,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他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
在这首《避梦》中,艾性夫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奈和逃避。他在梦中寻求慰藉,却又害怕梦醒后的现实。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