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汉洛阳故城
汉家遗堵满山川,六里东西遂渺然。
寒日似愁圭影地,秋风真作黍离天。
五株杏发陵无邑,一项茅荒井失田。
更叹道边多弃骨,可能犹为直如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老的历史遗址遍布山河,长达六里的东西显得渺小。
寒冷的太阳似乎在为曾经的繁荣感到忧愁,秋天的风真的像是在感伤失去的土地。
五株杏树生长在荒芜的陵墓旁,一片茅屋在井边的田地上荒废。
更让人感叹的是路边有许多被遗弃的骸骨,他们曾经可能是正直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过:路过;经过
2. 汉家:指汉代;又古人有姓汉的,这里可以理解为古代之人。
3. 遗堵:遗留的城墙。
4. 六里:指洛陽故城的规模大小。
5. 圭影地:指高大的地方。
6. 黍离天:指亡国后的悲凉景象。出自《诗经·王风·黍离》。
7. 五株杏发:指植树绿化。
8. 陵无邑:墓葬荒芜了。
9. 一项茅荒井失田:墓前的供品杂乱,井田消失。
10. 直如弦:比喻正直无私的人。
【全文注释】: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经过洛阳故城的所见所感。在诗中,诗人提到了汉代遗留下来的城墙和坟墓,以及当年的黍离之悲。
去完善
赏析
首联:“汉家遗堵满山川,六里东西遂渺然”。这两句诗以“汉家遗堵”起笔,描绘出汉代洛阳城的遗址遍布山川的景象。诗人通过对比汉唐盛世与如今衰败的洛阳故城,体现出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颔联:“寒日似愁圭影地,秋风真作黍离天”。这两句诗意象丰富,寓情于景。借寒冷的阳光暗示古人对圭影地的哀愁,借萧瑟的秋风表达出诗人对于历史上繁华城市的感慨。用“黍离之悲”的典故表达了怀古之情和对历史的反思。
颈联:“五株杏发陵无邑,一项茅荒井失田”。这一联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故城中荒芜的景象。诗人通过对五株杏树、一座茅屋的描绘,展现了昔日繁荣的城市沦为一片废墟的现状。
尾联:“更叹道边多弃骨,可能犹为直如弦”。这句诗把主题由物及人,通过对路边遗弃的白骨的关注,提出了历史长河中有多少忠臣义士在磨难中死去的问题。暗含了对现实社会中公正难求的忧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过汉洛阳故城》是北宋文学家、诗人宋庠于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所作。这一年,宋庠因得罪权贵而遭贬谪,被任命为杭州知府。在赴任途中,途经洛阳,看到汉朝的故都,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古诗。
当时正值北宋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但在位皇帝宋仁宗却对皇亲国戚、宦官和权臣宠信,导致朝政腐败,党派纷争激烈。宋庠身为文人,一生清廉正直,直言不讳,因此难免受到排挤。然而,尽管身遭贬谪,他仍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民生疾苦,时刻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
这首诗通过对汉代洛阳故城的描绘,表达了宋庠对古代辉煌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期望。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希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愿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