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开府访霞谷次韵谢之
旌幢天外见,缥缈谷中来。
望重草先偃,山灵云自开。
禅衣坐幽石,椶柄拂清埃。
勋业凌烟上,难教隠钓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旗子和幢顶在远处天际可见,在山谷中缥缈可见。
威望崇高的草地会首先倾斜,山里的灵气会使云朵自然散开。
穿着僧袍坐在静谧的石头上,棕色的树皮作为拂尘清除尘埃。
功勋和事业都已经升到了天空高处,很难再让人躲在钓鱼台隐居。
去完善
释义
1. 旌幢:古代仪仗中的旗子,用于指挥或开道。
2. 天外:形容距离遥远的地方。
3. 缥缈:形容隐约模糊,似有似无。
4. 谷中:山谷之中。
5. 望重:声望高,受人敬重。
6. 草先偃:比喻人地位尊贵,连草木都要向他低头。
7. 山灵:山神的尊称。
8. 云自开:云雾自然散去。
9. 禅衣:僧袍,僧人的服装。
10. 幽石:幽静的山石。
11. 椶柄:棕树的树皮制成的扇子。
12. 清埃:清新的空气。
13. 勋业:功业,成就。
14. 凌烟上:指功业显达。
15. 难教:难以让人。
16. 隐钓台:指隐居垂钓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赵开府访霞谷次韵谢之》是宋代诗人释智愚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赵开府探访霞谷的情景,以及作者对此事的感慨。
首联“旌幢天外见,缥缈谷中来”,通过描述赵开府来访时的场景,展现了其地位崇高和气势磅礴的形象。旌幢是天子赐予的旗帜,代表着帝王的权威,而缥缈谷则是仙境的象征。这两句诗表达了赵开府的到来给山谷带来的庄重与神秘气氛。
颔联“望重草先偃,山灵云自开”,是对赵开府威望的赞美。草为先倒,意味着赵开府众望所归、令人敬畏的地位;而山灵的云自然分开,则象征着赵开府的气势如云、超凡脱俗的品质。这两句诗强调了赵开府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颈联“禅衣坐幽石,椶柄拂清埃”,描写了赵开府拜访霞谷时的高雅举止。他身着禅衣,安详地坐在幽静的石头上,用棕柄拂去尘埃。这两句诗展示了赵开府的淡泊宁静的心态和高尚品格。
尾联“勋业凌烟上,难教隠钓台”,表达了对赵开府的敬佩之情。他的功绩辉煌,足以彪炳青史,却难以让人忘怀他在隐逸生活中的从容淡定。这两句诗传达出诗人对赵开府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世人对功业的追求并不能掩盖个人内心世界的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赵开府访霞谷次韵谢之》是南宋诗人释智愚所作。创作时间为公元1250年左右的南宋晚期。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饱受战乱之苦,内外矛盾激化。北方蒙古势力逐渐崛起,对南宋形成严重威胁。而国内政治腐败、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苦。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士人选择隐逸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
释智愚本名李愚,字子深,号湖山老人,是南宋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和高僧。他自幼聪颖过人,才情出众,却因时局动荡,未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后出家为僧,在西湖边的栖霞洞修炼,潜心研究佛理,并以诗文名世。
赵开府,即赵葵,字南仲,号万顷,南宋末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曾担任开府仪同三司,故称赵开府。赵葵在南宋晚期积极投身抗蒙事业,力图挽救国家危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努力并未取得显著成果。
在这个特殊时期,释智愚与赵葵两人因共同的爱国情怀和人生理想走到了一起。赵开府寻访栖霞洞,向释智愚请教佛理,并表达了对抗蒙事业的担忧。释智愚则以这首诗《赵开府访霞谷次韵谢之》来表达对赵葵的敬意和支持,以及对抗战胜利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