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春 闹蛾
雾翅烟须,向云窗斗巧,宫罗轻剪。翩翩鬓影,侧映宝钗双燕。银丝蜡蒂,弄春色、一枝娇颤。谁网得、金玉飞钱,结成翠羞红怨。灯街上元又见。闹春风簇定,冠儿争转。偷香傅粉,尚忆去年人面。妆楼误约,定何处、为花留恋。应化作、晓梦寻郎,采芳径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盈的翅膀和如烟的胡须,在云窗之上展示着它们的技巧,如同轻轻剪过的宫廷丝绸。飘逸的头发和发饰,如同宝钗双燕一般美丽。用银线和蜡制作的蒂,展现出春天的景色,使花朵显得娇柔颤抖。谁能捕捉到那如同金钱般闪闪发光的金玉之鸟,它代表着翠绿的羞涩和红色的悲伤。上元节的灯火再次亮起,热闹非凡,头冠们争相转动。那些偷偷涂抹香粉的人,还在回忆去年的面庞。被误解的约会,究竟在哪里为了花朵而流连忘返。她应该已经变成了早晨的梦,寻找着她心中的郎君,那个走在芬芳小径上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雾翅烟须:指闹蛾的翅膀。
2. 向云窗斗巧:描述闹蛾飞舞的样子。
3. 宫罗轻剪:用宫中的丝绸轻巧地裁剪出闹蛾的形象。
4. 翩翩鬓影:形容闹蛾展翅飞翔的姿态。
5. 宝钗双燕:宝钗代指女子的发饰,双燕意指成双成对的鸟儿。
6. 银丝蜡蒂:形容闹蛾银色细长的触角,蜡蒂则是其尾部装饰。
7. 金玉飞钱:指古钱币上的图案。
8. 翠羞红怨:翠绿和艳红的颜色表达出闹蛾的生动色彩。
9. 灯街:指繁华的商业街,这里指元宵节时人们逛灯会的地方。
10. 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
11. 簇定:紧密聚集在一起。
12. 冠儿争转:闹蛾的头饰随风旋转。
13. 偷香傅粉:表示女子化好妆去赏灯。
14. 去年人面:回想起去年的某个相识之人。
15. 妆楼误约:指约好的时间地点搞错了。
16. 采芳径远:表达寻找的过程有些曲折。
去完善
赏析
《一枝春·闹蛾》张翥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场景和民间习俗,通过丰富的意象,传达了爱情、友谊等主题。上阕描述了闹蛾的美丽形象,以云窗、宫罗、鬓影、宝钗、燕子等元素表现出闹蛾的精巧工艺和装饰性特点。下阕则把视角投向现实世界,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上元节,唤起人们对于时光的感慨,引发关于爱情的追忆和思念之情。整首词情景交融,韵律优美,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一枝春·闹蛾》是元朝著名词人张翥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词创作于元朝晚期,大约公元1350年左右。这个时期正值元朝的衰落阶段,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在创作此词时,张翥已步入老年,他一生经历了元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曾任国子助教、秘书少监、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等官职,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他深感世事沧桑,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词描绘了元宵节期间,人们沉浸在欢乐氛围中的情景。通过闹蛾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繁华背后的忧虑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