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绮罗香 雨中舟次洹上

标题包含
绮罗香 雨中舟次洹上
燕子梁深,秋千院冷,半湿垂杨烟缕。怯试春衫,长恨踏青期阻。梅子后、余润留寒,藕花外、嫩凉消暑。渐惊他、秋老梧桐,萧萧金井断蛩暮。薰篝须待被暖,催雪新词未稳,重寻笙谱。水阁云窗,总是惯曾听处。曾信有、客里关河,又怎禁、夜深风雨。一声声、滴在疏篷,做成情味苦。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翥(1287年-1368年),字仲举,号蜕庵,又号蜕岩、蜕翁,元末明初著名文人。他是元代后期至明代初期的重要诗人,与杨维桢并称为“元末两大诗家”。 张翥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燕子的巢筑在高梁深处,秋千荡在院子里显得冷冷清清,枝条上的杨柳半湿带着烟雾般的感觉。怕是春光太短暂,遗憾错过踏青的好时机。梅雨过后,留下一丝清凉,藕花盛开时更觉消暑宜人。转眼秋天来了,梧桐树下蟋蟀渐渐安静,感慨时光荏苒。熏笼和篝火等待着取暖的人,催雪的新曲还未确定,却重新寻回了笙歌的节奏。在水边的亭子和云雾环绕的窗户旁,我们习惯于倾听这美好的音乐。曾经相信有了客人关切的问候,又怎么经得起深夜的风吹雨打呢?这种种声音,一点一滴落在稀疏的篷盖之上,让人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情感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绮罗香:词牌名。 2. 雨中舟次洹上:表示在雨中乘船抵达洹水一带。洹上,指古洹水(今安阳河)一带,位于河南省北部。 3. 燕子梁深:形容燕子的巢穴搭建在高处。 4. 秋千院冷:描述院落里的秋千因无人使用而显得冷清。 5. 半湿垂杨烟缕:形容细雨打湿了柳树,像烟雾般缭绕在空中。 6. 怯试春衫:形容春天来临时害怕尝试穿春装。 7. 长恨踏青期阻:表示长久以来都遗憾无法在春天时出门踏青。 8. 梅子后、余润留寒:形容梅子成熟后的季节,天气依然有些寒冷。 9. 藕花外、嫩凉消暑:描述荷花盛开时的清凉感觉能带来一丝凉爽。 10. 渐惊他、秋老梧桐:表示逐渐意识到秋天的到来,梧桐叶开始凋零。 11. 金井断蛩暮:形容井边蟋蟀的鸣叫逐渐减少,意味着秋天已经来临。 12. 薰篝:熏笼。 13. 催雪新词未稳:表示新作的词尚未完全准备好。 14. 重寻笙谱:重新寻找并整理乐谱。 15. 水阁云窗:描绘阁楼窗户旁的美景。 16. 惯曾听处:习惯听到的地方。 17. 曾信有、客里关河:表示过去相信外出漂泊的日子总有结束的时候。 18. 夜深风雨:描述深夜风雨交加的情景。 19. 疏篷:简陋的船篷。
去完善
赏析
《绮罗香·雨中舟次洹上》是元代文学家张翥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雨中舟次洹上的情景,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心境。 上片以“燕子梁深,秋千院冷,半湿垂杨烟缕”开篇,勾勒出一幅春雨中的景象,既有燕子的欢愉,也有秋千院的清冷,还有垂杨的湿润。接下来,作者用“怯试春衫,长恨踏青期阻”表达了对春天不能尽情享受的遗憾。接下来的句子“梅子后、余润留寒,藕花外、嫩凉消暑”则描述了雨后的天气,既有点点余寒,又有清新的凉意。最后,作者以“渐惊他、秋老梧桐,萧萧金井断蛩暮”收尾,描绘出秋天到来时,梧桐叶落、金井断蛩的景象,表现出作者的感叹与无奈。 下片以“薰篝须待被暖,催雪新词未稳,重寻笙谱”开始,作者暗示了自己对于诗词的热爱以及执着的追求。接下来的句子“水阁云窗,总是惯曾听处”则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怀念。然后,作者用“曾信有、客里关河,又怎禁、夜深风雨”表达了对客居他乡的感慨。最后,以“一声声、滴在疏篷,做成情味苦”结尾,形象地描绘了雨滴打在疏篷上,汇成了一种凄苦的情味,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高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绮罗香·雨中舟次洹上》是元代词人张翥的作品。这首词创作于元朝晚期,当时元末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在这首诗中,张翥以"雨后舟行洹上"的实景入题,抒发了他晚年漂泊不定的生活感受和内心孤独的情感体验。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张翥因生活所迫,曾在地方任职,后因战乱流离失所,四处奔波。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使他深感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无常。因此,在这首词中,他以"雨滴秋梧"、"雁过潇湘"等形象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以此来表达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此外,张翥在这首词中还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忧虑和对国家民族的担忧。他通过对"楚山青"、"湘水长"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土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深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