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
芭蕉我所爱,明洁而中虚。
禅房富灵根,颇似人清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芭蕉:植物名,常绿乔木。这里指诗人在寺庙中所见的芭蕉树。
2. 所: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的”。
3. 爱:喜爱。
4. 明洁:明亮洁净。
5. 中虚:中间空虚,这里形容芭蕉树的空心结构。
6. 禅房:寺庙里的僧房。
7. 灵根:有灵气的事物,这里指芭蕉树。
8. 颇似:很像。
9. 人清臞:人的清秀瘦削。
去完善
赏析
《芭蕉》是南宋诗人林宪的一首咏物诗,以芭蕉为对象,表现出了作者的人生哲理和审美情趣。
首联“芭蕉我所爱,明洁而中虚”,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芭蕉的喜爱之情。“明洁”写出了芭蕉的外表特征,即碧绿的叶片、洁净无瑕;“中虚”则揭示了芭蕉的内在品质,即空虚、通透。这里,诗人通过对芭蕉外在美的赞美,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表现了其对清静、宁静生活的向往。
颔联“禅房富灵根,颇似人清臞”,将芭蕉与禅修联系起来,进一步升华主题。“禅房”是指僧侣修行的地方,象征着静心和觉悟的场所;“灵根”指具有灵性、神性的植物,此处用以形容芭蕉。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强调芭蕉的高雅气质与人格魅力,体现出其追求恬淡人生的精神境界。同时,用“清臞”来形容芭蕉的形态,形象地展现出其清瘦、坚韧的品质,也暗含了对人生态度的诠释:人应如芭蕉一样,外表柔弱而内心坚定,追求内在的修养和完善。
整首诗借咏芭蕉,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和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展示了其超然物外的精神风貌。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审美观念融入其中,使作品散发出浓厚的文人气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芭蕉》是南宋著名诗人林宪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芭蕉在春天里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
在这个时期,林宪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南宋初期,金兵南下,中原大片土地沦陷,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在这种背景下,林宪深感忧虑,他渴望国家能够繁荣昌盛,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此外,南宋时期的文化氛围浓厚,文人墨客们热衷于诗歌创作,以此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林宪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人生哲理和时代气息。在他的笔下,芭蕉这一寻常之物也变得生动起来,成为他抒发情感的象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