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诗作
吾观渊明诗,了不在言赋。
有如太和气,周行不停驻。
时与春为风,融夷物华布。
而未见用力,万物向荣处。
时与秋为月,浩然无点注。
江山滋清绝,宇宙靡纤污。
乃知渊明诗,本不在诗故。
邂逅吐所有,气象随所寓。
乞食不为拙,华轩不为慕。
归来不为高,折腰不为沮。
羲皇平步超,无怀贞雅素。
简澹岂能尽,学者漫驰步。
独有无弦琴,明明一斑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读陶渊明的诗,(发现)他并不把精力放在修辞上。
犹如充满生机的气息,四处流转。
春天,像春风一样,使万物复苏;秋天,则如明月照亮夜空。
身处江山之美,欣赏宇宙的纯洁。
所以我认为,陶渊明写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诗本身。
偶遇灵感喷涌而出,以诗人的气度记录生活的点滴。
即使在乞讨的生活中,也不感到卑微;在荣华富贵中,依然保持自我。
回归田园不是为了显耀自己的才华,屈身事人也不是为了妥协。
他可以洒脱地行走于历史的舞台上,如同古代贤者一样无欲无求,心无尘埃。
简洁平淡的诗句怎能完全表达他的才华呢? 学者们仍在不断努力、探寻。
但只有那一把无弦之琴,还留有他的独特风采。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渊明:即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著称。
2. 了不在言赋:指陶渊明的诗歌重在表现个人的内心情感,而非在言辞堆砌上下功夫。
3. 太和气:比喻陶渊明的诗歌具有自然、和谐的韵味。
4. 周行不停驻:形容陶渊明诗歌的自然和谐之气流淌自如,无所阻滞。
5. 融夷物华布:表示春天到来时,万物都在春风中茁壮成长,充满生机。
6. 未见用力:指陶渊明并未刻意去描绘景物,而是顺其自然地展现出春天的美景。
7. 时与秋为月:比喻陶渊明的诗歌有时又像秋天的明月那样明朗。
8. 浩然无点注:形容陶渊明的诗歌纯净无瑕,没有丝毫污点。
9. 江山滋清绝:赞美陶渊明的诗歌具有清新的韵味,展现了自然的壮丽景色。
10. 宇宙靡纤污:表示陶渊明的诗歌境界广阔,摒弃了一切世俗的污点。
11. 本不在诗故:指出陶渊明的诗歌重点在于表达个人思想感情,而不是追求形式的完美。
12. 邂逅吐所有:指陶渊明在偶然间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抒发出来。
13. 气象随所寓:描述陶渊明的诗歌随着他的遭遇和情感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4. 乞食不为拙:意指陶渊明宁可过贫苦的生活,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良心去追求荣华富贵。
15. 华轩不为慕:表示陶渊明不屑于追求华贵的车马,只愿过平凡的生活。
16. 归来不为高:暗指陶渊明辞官归隐的行为并非炫耀自己清高的品格。
17. 折腰不为沮:意指陶渊明虽然曾做过小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18. 羲皇平步超:形容陶渊明的人生理想是效仿古代贤人,过上平淡而又高尚的生活。
19. 无怀贞雅素:赞美陶渊明具有高尚的品质和纯洁的情感。
20. 简澹岂能尽:指出陶渊明的诗歌虽然简单朴实,但所包含的意义和情感却难以完全把握。
21. 漫驰步:形容学诗的人盲目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22. 无弦琴:指陶渊明的诗歌虽无华丽词藻,但却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
23. 明明一斑露:强调陶渊明的诗歌才情,即使只是略见一斑,也足以让人叹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陶渊明的诗歌创作进行赏析,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赞赏和崇敬之情。诗人认为陶渊明的诗歌并非局限于语言技巧的堆砌,而是如同自然界的生命之气,以朴实无华的方式呈现,自然而然地展现出万物生长的美好景象。陶渊明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不矫揉造作,不追名逐利,体现了作者内心的纯洁和高尚。此外,诗人还提到陶渊明诗歌的简洁淡雅之美,告诫学者们不应过分追求形式的华丽,而要像陶渊明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本真,去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陶诗作》是南宋诗人林宪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1225年。当时正值金国南侵、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动荡时期。
诗人在这一时期历经了宦海沉浮,曾在南宋朝廷任官,但因政治斗争失利而被贬谪至福建。在远离权力中心的地方,他接触到陶渊明的诗歌,为其高洁品质与田园生活所吸引,深受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和诗歌才华所感染,写下了这首赞美陶渊明的诗篇。
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中,南宋政权日益腐败,而北方的金国则势力逐渐壮大。战争频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对此深感忧虑,向往陶渊明笔下描绘的宁静田园生活,试图从陶渊明的诗歌中找到慰藉心灵的力量。通过阅读陶渊明的作品,诗人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从而产生了这首诗的主题——呼吁人们追求高尚品质,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