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台州兜率寺淳熙三年孟春作 其二

标题包含
台州兜率寺淳熙三年孟春作 其二
春江泼天明,萧寺踞山坞。 荒阶下鸟雀,古木飒风雨。 徐行石苔花,徙倚望江渚。 日暮山更寒,簷头铃自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江水如泼洒天地般明亮,佛寺坐落于山间坳地。破败的石阶下,鸟雀喧闹;古老的树木间,风雨瑟瑟。漫步在布满青苔的小径上,不时向江边张望。太阳渐渐落山,群山更显得寒冷,屋檐上的铃铛在风中独自低语。
去完善
释义
1. "台州":地名,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沿海地区。 2. "兜率寺":位于浙江省台州府天台县的寺庙,始建于东晋隆安年间(397-401年)。 3. "淳熙三年":南宋孝宗赵昚的第三个年号,公元1176年。 4. "孟春":春季的首月,即农历正月。 5. "春江泼天明":描绘了春天时江边日出的明亮景象。"泼天明"意为光芒四射的明亮。 6. "萧寺":指僧院或寺庙。此处可能暗示"兜率寺"。 7. "山坞":山谷,这里指代地处山地之中的寺庙位置。 8. "荒阶":荒芜的石阶。 9. "古木飒风雨":形容古老树木在风中发出肃杀的声音。 10. "徐行":缓步前行。 11. "石苔花":长在石头上的青苔和小草。 12. "徙倚":徘徊、流连。 13. "江渚":江边的小洲。 14. "日暮山更寒":太阳落山后,山间的气温变得更低。 15. "簷头铃自语":寺庙屋檐下的风铃在风中摇曳发出声响。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台州兜率寺一带的早春景象和诗人的闲适心境。开篇“春江泼天明”描述了春江水面的广阔无垠和明亮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盎然。“萧寺踞山坞”则点出了寺院所处的幽静山区环境。 接下来诗人通过“荒阶下鸟雀,古木飒风雨”进一步描绘了这一带的自然景色。荒凉的台阶上停歇着鸟雀,古老的树木在风中发出飒飒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徐行石苔花,徙倚望江渚”两句刻画了诗人在寺中的漫步,赏景时的心情。诗人步履缓慢地走在长满青苔的石路上,眺望江水边的沙滩,展现出一派宁静致远的境界。 最后,诗人以“日暮山更寒,簷头铃自语”结束全篇,暗示出夜幕降临,气温骤降,而檐头的风铃也在寂静中发出悠扬的声音。这里既表达了时间的推移,也渲染出静谧的氛围。整首诗将自然环境、寺院氛围以及诗人内心感受融为一体,表达出一种深远的禅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台州兜率寺淳熙三年孟春作 其二》是南宋诗人林宪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的孟春时分,也就是春季的第一个月。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林宪已经年逾古稀,他一生经历了宋徽宗、高宗、孝宗三朝,历任地方官吏和中央官员。在南宋初期,由于金人的侵略,国家局势动荡不安,林宪曾积极参与抗金斗争。后来,在宋金议和的背景下,他又主张以文治国的理念,致力于国家的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 在淳熙年间,南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逐渐繁荣。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矛盾和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在这首诗中,林宪通过描绘台州兜率寺的美景,表达了对和谐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社会中种种问题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