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古木迷鸦,虚堂起燕,欢游转眼惊心。
南圃东窗,酸风扫尽芳尘。
鬓貂飞入平原草,最可怜、浑是秋阴。
夜沈沈。
不信归魂,不到花深。
吹箫踏叶幽寻去,任船依断石,袖裹寒云。
老桂悬香,珊瑚碎击无声。
故园已是愁如许,抚残碑,却又伤今。
更关情。
秋水人家,斜照西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古树的阴影中,乌鸦盘旋,空荡荡的厅堂里,燕子飞舞。短暂的欢乐时光令人心动。南边的花园里,春风吹散了花香。头戴貂毛的人走进了原野,最可怜的是,这都是秋天的阴霾。夜晚深沉。不相信归来的灵魂,不会来到花开的地方。吹着箫,踩着树叶,悄悄寻找。任凭船靠在断石旁,袖子裹着寒云。老桂树的香气悬挂在空中,珊瑚般的声音破碎。故乡已经充满了忧愁,抚摸着破旧的碑文,又伤今。更让我感动的是,那秋天的村庄,夕阳照在了西泠河畔。

去完善
释义
1. 高阳台:词牌名,源于唐代诗人高适的《高阳台·山寺登高》。
2. 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南宋末文学家、词人。
3. 古木迷鸦:古木,指古老的树木;迷鸦,指乌鸦在古木间迷失方向。
4. 虚堂起燕:虚堂,空荡荡的厅堂;起燕,燕子在厅堂上空飞舞。
5. 南圃东窗:南圃,南边的花园;东窗,东面的窗户。
6. 酸风扫尽芳尘:酸风,指寒风;芳尘,指花香飘散的痕迹。
7. 鬓貂飞入平原草:鬓貂,指貂皮帽子;平原草,指原野上的草。
8. 最可怜、浑是秋阴:秋阴,秋天的乌云;浑是,完全是。
9. 夜沈沈:夜深沉,形容夜晚很晚。
10. 不信归魂,不到花深:归魂,指归乡的灵魂;花深,指花朵茂盛的地方。
11. 吹箫踏叶幽寻去:吹箫,指吹箫奏乐;踏叶,踩着树叶。
12. 任船依断石,袖裹寒云:任船,任凭船只;依断石,依靠断石;袖裹寒云,把寒云包裹在衣袖中。
13. 老桂悬香,珊瑚碎击无声:老桂,老桂树;悬香,香气悬挂在空中;珊瑚碎击,珊瑚破碎的声音。
14. 故园已是愁如许:故园,故乡;已是,已经;愁如许,忧愁如此之多。
15. 抚残碑,却又伤今:抚残碑,抚摸破损的碑文;又,再;伤今,伤叹现在。
16. 更关情:更,更加;关情,关心情感。

去完善
赏析
《高阳台》张炎这首词以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词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上阕描绘了古木、鸦鸣、燕舞、芳尘等自然景象,以及酸风、秋阴等季节变化带来的氛围,展现了词人内心的忧伤和无奈。下阕通过吹箫、踏叶、抚碑等活动,表达了对故园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感慨。全词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词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高阳台》是南宋词人张炎的一首名篇。这首词创作于宋末元初,当时正值金朝灭亡、元朝崛起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张炎的人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他的家族曾是南宋的贵族,但在元朝统治下,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张炎的父亲张枢在战乱中去世,这使得他不得不放弃贵族生活,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张炎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这些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素材。他在《高阳台》中写道:“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这句词描绘了战争后的荒凉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国山河的怀念之情。
此外,张炎还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他在《高阳台》中写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词借用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意,表达了历史沧桑之感,同时也暗示了人民在苦难中的坚韧不拔。
总的来说,《高阳台》这首词是在张炎人生低谷时期创作的,它反映了作者对战争、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