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庵
唐木犹存腹半空,苍崖苔是旧时封。
云随十乘归伊洛,月照年年湖上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唐代的树木依然生长在空地中央,苍老的岩石被青苔覆盖着如同古代的封闭空间。云朵随着十位乘客回到伊洛地区,月光照耀在湖边的山峰上每年都是如此。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韬光庵:古刹名,位于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灵隐寺附近。始建于唐朝,现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
2. 释智朋:明朝著名高僧,曾居住于韬光庵并在此作诗。
3. 唐木:指唐代的树木。此处可能是指韬光庵内的古木。
4. 腹半空:指树木树干中空的部位。
5. 苍崖:青翠的山崖。
6. 苔是旧时封:指山崖上的青苔覆盖着古老的痕迹。
7. 云随十乘归伊洛:这句诗中的“伊洛”是指中国古代的两条河流——伊水与洛水,位于河南省西部。这句诗表达了云彩随着流水飘向远方的美景。
8. 月照年年湖上峰:这句诗中的“湖上峰”可能指西湖附近的山峰,如南高峰、北高峰等。这句诗描绘了月光照耀下湖上峰的美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韬光庵的景色和历史。首句“唐木犹存腹半空”,通过描绘唐代古木依然矗立在庵中,凸显出韬光的悠久历史。接着“苍崖苔是旧时封”,描述了青苔覆盖的峭壁,见证了时间的流逝。然后“云随十乘归伊洛”,表达了云彩随着信众来到韬光庵,使韬光庵更加神秘庄严。最后“月照年年湖上峰”,则是以明月照耀湖边的山峰,象征着岁月的永恒与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韬光庵》是宋代诗人释智朋的一首描绘山林隐居生活的诗篇。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5年前后,即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原地区历经了金朝的入侵和战乱,而南方则相对较为安定。许多文人士大夫和艺术家选择了逃避现实,隐居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释智朋作为一位僧人,也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他在韬光庵这个静谧的山林寺庙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祥和与宁静,从而写下了这首充满禅意的诗篇。
在诗中,释智朋通过对韬光庵周围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