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三七

标题包含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三七
柏山小小丛林,安居九十日。 五日不升堂,隔日不入室。 与么承当去,已是拗曲作直。 吹糠著米,无赃考贼。 沛公鬭智,项羽鬭力。 南无甚深般若波罗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智朋,法号宗泐,字季潭,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他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县(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俗姓陈,名嗣宗。 释智朋在幼年时便出家为僧,后来拜见径山寺的虚堂智愚禅师为师,学习禅宗佛法。他在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柏山这片小小的丛林中,我愉快地度过了整整九十天的时光。五天没有出门,六天也没有进屋。这样的生活方式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做出更多的改变。就像吹掉稻谷上的糠皮露出里面的米粒一样,我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没有受到任何的伤害和考验。在这个世界上,有像刘邦那样靠智慧斗争的人,也有像项羽那样靠力量斗争的人。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怀着深深的敬意去实践生活。
去完善
释义
柏山:这里指陕西省的华山,因华山有五峰,其南峰亦称柏峰。 五日不升堂:这句话的意思是五天不去讲堂上课。 隔日不入室:这句话的意思是隔天就不进入自己的房间。 沛公斗智: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描述的是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在荥阳相持的情景,比喻双方竞争智慧和策略。 项羽斗力:同样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形容项羽勇武有力。 南无:佛教术语,为梵语音译,表示敬礼或归命的意思。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蜜:是佛教用语,指佛法的最高境界,即空性智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以柏山小丛林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这里度过的90天的禅修生活。“五日不升堂,隔日不入室”描绘了诗人遵守的修行规则:五天不上堂讲经,每隔一天不到禅房闭关。这体现了他严谨的修持态度。 接着,诗人用“与么承当去,已是拗曲作直”来强调他的感悟:这种修行方式尽管曲折,但却能让心境变得正直,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就像“吹糠著米,无赃考贼”所描述的,去除糠皮找到真正的粮食,摆脱烦恼、消除业障。 最后两句“沛公鬭智,项羽鬭力。南无甚深般若波罗蜜”则把禅宗修行和历史上的英勇人物做对比,认为智慧和力量同样重要,而这都需要般若智慧的指导。整首诗表现出诗人对修行的深刻理解和对智慧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三七》是宋代诗人释智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世纪至12世纪初的宋朝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释智朋是一位禅宗高僧,他在当时备受尊崇,颇有声誉。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禅宗哲学的最高境界,通过对佛法的研究和修行,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智慧。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禅意,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奥的哲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释智朋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宋朝这个历史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儒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佛教和道教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这个时期,禅宗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思想潮流,许多文人墨客都热衷于探讨禅宗哲学,以求达到心灵的解脱和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释智朋作为一位禅宗高僧,他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创作出了许多富有哲理和禅意的诗歌。这首《偈颂一百六十九首 其一三七》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作者对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