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赞
难将得丧动天常,儋耳安然似玉堂。
来往借书仍借笠,不知雨步瘴烟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很难因为得失而改变天理常规,儋耳生活安稳如同住在华美的宫殿。
在此往来借书又借伞,全然不觉走在雨中弥漫着瘴气的乡村。
去完善
释义
1. 东坡:这里指苏东坡,即北宋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因其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成就,故人们尊称他为“坡仙”或“东坡先生”。
2. 难将:难以用……来形容。
3. 天常:天理,自然的法则。
4. 儋耳:海南岛上的一个古地名,位于现在的海南省儋州市。
5. 安然:安定、平安的样子。
6. 玉堂:古代官署名,亦指翰林院。此处引申为朝廷高官。
7. 来往借书仍借笠:意指东坡在儋耳期间,生活虽然艰苦,但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与民同乐。
8. 不知雨步瘴烟乡:指东坡生活在瘴气弥漫的海南岛上,常常淋雨走路,却浑然不觉其困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东坡)为歌颂对象,诗中描绘了苏轼在面对人生得失时,表现出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难将得丧动天常”,意指苏轼在面临诸多困境时,依然能够保持冷静,不被外在的得失所动摇。这种坚定的信念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尊重。
接着诗人以“儋耳安然似玉堂”来形容苏轼的人格魅力,即使是流放在外,他依然能像在朝为官时一样生活得安宁而美好。这里通过对比体现出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找到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后两句描述了苏轼在民间的生活细节:他常常往来于村户之间,向百姓借阅书籍、借用斗笠,甚至不介意在雨中漫步于瘴气弥漫的乡村。这些画面展示出苏轼平易近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及其关注民生疾苦、关心民间文化的态度。在诗人眼中,这样的苏轼显得更加真实、亲切,令人敬仰。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东坡赞》是宋朝时期释智朋的一首赞美苏轼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世纪,即北宋时期。在那个时候,苏轼(1037-1101)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才华和品德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在苏轼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互交融,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苏轼本人就深受这些思想的影响,他的作品既有儒家的仁政理想,又有佛家的超脱境界,还有道家的自然情怀。
释智朋是宋代的一位高僧,他对苏轼的人品和作品非常敬仰。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东坡(即苏轼)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敬仰之人的敬佩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苏轼的高度评价。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