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焦山淇上人见广佑

标题包含
送焦山淇上人见广佑
云团广佑尽愁城,未必心肝铁打成。 话着石公山下事,定如猿叫第三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智朋,法号宗泐,字季潭,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他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县(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俗姓陈,名嗣宗。 释智朋在幼年时便出家为僧,后来拜见径山寺的虚堂智愚禅师为师,学习禅宗佛法。他在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白云悠悠环绕遍愁绪之城,此中心绪岂是铁石之心肠所能抵挡。诉说石公山下的故事,定会如同山间猿猴哀嚎的第三声那般让人叹惋。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广佑:指广州。 2. 云团:比喻僧众聚集的地方。 3. 愁城:比喻令人生愁的地方。 4. 心肝铁打:形容意志坚定。 5. 石公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西山中心地区。 6. 第三声:古人以三为多数,这里表示多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释智朋的一首抒怀诗。诗歌首句“云团广佑尽愁城”,描绘了广佑山的景色,云团缭绕的广佑山如同一个充满忧愁的城市,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基调。 第二句“未必心肝铁打成”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悟,即使面对重重困难,我们的心灵也并不会因此而变得刚硬无比。这一句不仅突显了人的坚强意志,同时也揭示了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紧接着的“话着石公山下事”一句,作者以石公山为例,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这里的“话着”一词表示讲述、谈论的意思,而石公山则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著名山峰。在诗中,作者借石公山之景,表达了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最后一句“定如猿叫第三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深山之中,倾听那凄厉的猿鸣之声。在这里,诗人用猿猴的哀鸣比喻人们生活中的失意与悲伤,使诗歌充满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全诗通过对广佑山景的描绘,以及对人生感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深度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焦山淇上人见广佑》是宋代僧人释智朋的一首送别诗。释智朋在宋朝时期颇有声望,是一位著名的禅宗大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世纪左右的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僧侣们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诗人释智朋也不例外,他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在这段时间里,释智朋不仅致力于佛学研究,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各方人士交流,传播佛法智慧。 在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文化艺术方面,诗歌、绘画、书法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们热衷于吟咏山水、抒发情感,这种风气也对释智朋产生了影响。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首诗《送焦山淇上人见广佑》正是释智朋在这一时期创作的送别诗。诗中的“焦山”和“广佑”分别是两位僧人的法号,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祝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友谊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释智朋作为一个禅宗大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