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焦山淇上人见广祐
云团广祐尽愁城,未必心肝铁打成。
话著石公山下事,定如猿叫第三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广泛覆盖的云朵庇佑着充满忧虑的城市,而内心是否坚强并不取决于是否是铁打的人。谈论在石公山下的故事,就如同听到第三声的猿猴叫声一样清楚明了。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广祐:指广祐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
2. 云团:指僧人们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和学习。
3. 愁城:指烦恼和忧虑的心灵世界。
4. 心肝铁打成:形容僧人的心志坚定,不被世俗的烦恼所影响。
5. 石公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山名。
6. 猿叫第三声:指猿猴在山林中发出叫声,比喻僧人修行时的心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送焦山淇上人见广祐》是唐代诗人释智朋所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心情和对友人的期许。
首句“云团广祐尽愁城”,形象地描绘了广祐山周围的景色,用“愁城”来形容山中的氛围,表现了诗人与友人在分别时的不舍之情。第二句“未必心肝铁打成”则是对友人坚强的意志和信念的赞美,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在困难面前永不言败的信心。
第三句“话著石公山下事”,通过提到石公山下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鼓励和支持,希望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最后一句“定如猿叫第三声”,则是以生动的比喻来表现友人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寓意着他必将成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送焦山淇上人见广祐》是宋代诗僧释智朋所作。释智朋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佛教作为主流宗教在社会上有着深远影响。诗中的“焦山”指的是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焦山寺,为江南著名的佛教圣地。而“广祐”则是当时的一位高僧。
释智朋本人在北宋年间以诗才著称,他长期游历名山大川,结识了许多僧人朋友,与他们交流心得,分享人生感悟。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在诗中,释智朋表达了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之情,同时也寄寓了彼此修行之路上的期望和鼓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