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行道观音赞

标题包含
行道观音赞
尽闻不住,业识忙忙。 空所空灭,遍界难藏。 特地经行往那方。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智朋,法号宗泐,字季潭,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僧人。他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县(今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俗姓陈,名嗣宗。 释智朋在幼年时便出家为僧,后来拜见径山寺的虚堂智愚禅师为师,学习禅宗佛法。他在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尽闻不住":尽闻,指完全听闻到佛法的声音;不住,指不执著于听到的佛法。这句诗意味着听闻佛法而不执著于其中。 2. "业识忙忙":业识,佛教术语,指人的行为、习惯等形成的意识;忙忙,形容忙碌的样子。这句诗表示人受到自己过去的习惯、行为等影响,常常陷入忙碌的状态。 3. "空所空灭":空,佛教用语,指一切皆空;所空,指被消除的执著;灭,指消除。这句诗意味着消除了对一切事物的执著。 4. "遍界难藏":遍界,指遍布整个法界;难藏,指难以隐藏。这句诗表达了消除执著后的境界无法被隐藏,即修行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5. "特地经行往那方":特地,特地地去,表示特意地去做某事;经行,指佛教徒沿一定路线行走以修行;那方,指菩萨所在的地方。这句诗表示修行者在特定道路上前行,前往菩萨所在的净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展现出了一种佛教哲理的意境。“尽闻不住,业识忙忙”表达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追求、忙碌的状态,却无法摆脱世俗的烦恼。“空所空灭,遍界难藏”则揭示了事物无常的本质,以及佛家所倡导的空性观念,强调一切皆空,无所隐藏。 在诗的末尾,作者以“特地经行往那方”作为收尾,传达出佛教修行者超越世俗纷扰,寻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的精神向往。整首诗歌通过简洁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佛教教义中的核心观念,展现出了诗人的宗教情怀与哲理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行道观音赞》是唐代著名诗人、僧人释智朋的一首赞美观音菩萨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时期,大约公元7-9世纪之间。 在释智朋生活的时代,佛教在中国已经非常盛行,观音菩萨作为慈悲的象征,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敬仰和崇拜。释智朋本人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佛性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这首诗中,他以行道观音为主题,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赞美之情。 唐朝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一时期的诗人以杜甫、李白等人为代表,他们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释智朋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作品也深受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