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海棠绝句

标题包含
海棠绝句
淡月看花似雾中,遽呼灯烛倚花丛。 夜来月色明如昼,却向庭芜数落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傅良(1137年-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瑞安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傅良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师从郑伯熊、吕祖谦等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淡淡的月光下,花朵看起来像雾一样朦胧,我立刻点亮了灯烛,靠近花丛。夜晚的月光如此明亮,如同白昼,然而我却在这庭院的草丛中,细数着飘落的花朵。
去完善
释义
1. 淡月:指月亮朦胧的光辉。 2. 雾中:形容在月光下,花朵看起来像笼罩在雾气中。 3. 遽:迅速,立刻。 4. 灯烛:点燃的蜡烛或油灯,用来照亮。 5. 倚:靠近,挨近。 6. 花丛:这里指海棠花的植株。 7. 夜来:即“夜晚”。 8. 昼:白天。 9. 庭芜:庭院中的杂草。 10. 落红:凋落的花朵。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月下赏花的古诗。首先,诗人通过“淡月看花似雾中”一句,巧妙地描述了月光下花朵朦胧的美感。这里的“淡月”和“似雾中”相互映衬,营造了一种淡雅的氛围,同时也突出了诗人观赏花卉时的心情——宁静而悠远。 接着,诗人以“遽呼灯烛倚花丛”的生动笔触,展示了他渴望更清晰地欣赏花卉的美好愿望。这里的“遽呼灯烛”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急切的心情,而“倚花丛”则表现了诗人与花儿之间的亲密无间。 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以“夜来月色明如昼”来形容夜晚的明亮。这里的“明如昼”表达了诗人在月色中的愉悦心情,同时与前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 最后,诗人以“却向庭芜数落红”作结,既抒发了自己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感慨,又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美好时光的难再。这里的“落红”象征着春天的结束,而“庭芜”则是诗人抒发感慨的场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海棠绝句》是南宋诗人陈傅良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的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文人墨客多感时伤怀,流连于江南水乡的美景。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陈傅良正是江南地区的文人雅士之一。他在此期间的仕途并不顺利,历任官职均未达到预期目标,这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与此同时,南宋社会内部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困苦,边患频发,外敌入侵。尽管内心忧虑重重,但陈傅良仍然坚守着对文化教育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关注。 海棠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墨客们喜爱的题材之一,它以其娇艳欲滴的容颜和顽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春天美好的象征。在《海棠绝句》一诗中,陈傅良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海棠花的美丽形态,赞美了它坚韧不屈的品质。诗人通过借物抒怀,表达了对自己身世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