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刘茂实和州
欲课民庸元道州,欲评人品马少游。
居无一事可切齿,荐有三公方掉头。
送公历阳令我愁,目断宾鴈书沈浮。
识与不识涕泪流,人世安用须封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想要教育百姓最根本的道理,要评价一个人品德的高低。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人咬牙切齿,真正让人敬佩的是那些有着高尚品质的人。
送别朋友去历阳让我感到忧愁,望着远去的宾客和大雁心中怅然若失。
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看到这些都会不禁泪流满面。在这世界上,又何必为了追求功名而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呢?
去完善
释义
1. 课民庸元道州:“课民”即教化百姓,“庸元”指庸人和贤人,“道州”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这里是说教化百姓的方法就是要分清庸人和贤人。
2. 欲评人品马少游:"马少游"是一个历史人物,这里用来比喻对他人品行的评价。
3. 居无一事可切齿:表示自己没有犯过什么大错可以让人咬牙切齿的。
4. 荐有三公方掉头:意为只有当推荐出三个国家大臣时,才会得到皇帝的赏识。
5. 送公历阳令我愁:"公历阳"指公历元和年间的一场战争,这里的意思是说这场战争的失利让我感到忧虑和烦恼。
6. 目断宾鴈书沈浮:这句意思是看到的书信如雁群般时起时落。
7. 识与不识涕泪流:认识和不认识的人都为此而悲痛流泪。
8. 人世安用须封侯:人世间的名利有什么用呢,追求封侯又有什么意义。
去完善
赏析
《挽刘茂实和州》是南宋诗人陈傅良为悼念刘茂实而作的一首诗。诗歌以议论为主,通过对刘茂实的赞誉和对世事的感慨,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首联“欲课民庸元道州,欲评人品马少游”,作者首先以元道州的官职作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刘茂实欲为民服务的期待;接着又以马少游的人品为例,强调了评价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性。这里,元道州和马少游都是用来比喻刘茂实,表达出作者对刘茂实的赞美和敬重。
颔联“居无一事可切齿,荐有三公方掉头”,进一步刻画了刘茂实的品质。他没有任何令人切齿的行为,而推荐别人时却毫不吝啬自己的名誉。这种高尚的品质使作者更加敬仰刘茂实。
颈联“送公历阳令我愁,目断宾鴈书沈浮”,则转入了对刘茂实去世的哀伤。作者用“送公历阳”来比喻刘茂实的离世,使他感到忧愁。“目断宾鴈书沈浮”则是通过描写鸿雁传书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失去朋友的痛苦和对过往时光的怀念。
尾联“识与不识涕泪流,人世安用须封侯”,则是对整个事件的总结。无论认识与否,人们都为刘茂实的离去而感到悲痛。作者在最后提出了一个思考:在人生中,封侯拜相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这既是作者对刘茂实的哀悼,也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精炼,通过对刘茂实的赞美和哀思,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刘茂实和州》是南宋诗人陈傅良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64年,当时南宋与金朝正处于战争状态,南宋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诗人身处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目睹国家危亡和人民疾苦,深感痛心。
在这一年里,陈傅良的好友刘茂实不幸去世。刘茂实是一位忠贞爱国的士人,他与陈傅良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复兴事业。刘茂实的离世对陈傅良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为此写下这首悼念刘茂实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陈傅良通过对刘茂实品德的赞美和对友谊的怀念,表达了对他离去的痛惜之情。同时,他也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那些苟且偷安的官僚们的谴责。这首诗不仅抒发了诗人个人的哀思,也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