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
伯仲之间竹与梅,魏姚声价浪崔嵬。
虽然亦混鱼虾处,风度自从丘壑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伯仲之间的竹子与梅花,魏姚的声音和价格如波浪般起伏。
尽管也混杂在鱼虾之中,但风度和气质却从山水丘壑中而来。
去完善
释义
1. 伯仲之间:形容两者相差无几,可以相提并论。
2. 竹与梅:指代竹子与梅花,这里将莲花比作竹子与梅花。
3. 魏姚:可能指的是魏国和姚国的两位美人,此处表示美人的象征。
4. 声价:声誉、地位。
5. 浪崔嵬:浪涛汹涌的样子。
6. 鱼虾处:指低贱的境地。
7. 风度:风韵、气度。
8. 从:源自。
9. 丘壑:山水胜景,比喻隐居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莲花》是南宋诗人陈傅良所作的一首咏物诗,以莲花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格品行的思考。
首句“伯仲之间竹与梅”,将竹子、梅花和莲花并称为“伯仲之间”,强调三者之间的相似性。这种并列方式,赋予了莲花与竹子和梅花同样的地位和品质。诗人通过这种写法,强调了莲花的高尚品质和不俗地位。
第二句“魏姚声价浪崔嵬”,引用历史人物魏征和姚崇的故事,暗示莲花的声名也如魏征、姚崇一样显赫。魏征是唐太宗的名臣,姚崇则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他们的声望都极高。诗人以此比喻莲花,赋予其崇高的地位。
第三句“虽然亦混鱼虾处”,尽管莲花具有高尚的品质和显赫的声望,但它仍然生长在池塘里,与鱼虾为伴。这一句揭示了莲花所处的现实环境,表现了莲花虽身处世俗之中,但依然能保持高洁的品质。
最后一句“风度自从丘壑来”,点出了莲花的风度和气质源自于大自然的恩赐,即源于丘陵和水泽。诗人认为,莲花之所以具有高雅的气质,是因为它来自大自然,而非人工培育。这也寓含着作者对天然之美的推崇和对世俗的批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莲花》这首诗是中国宋朝著名诗人陈傅良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公元1156年。在这一年里,陈傅良作为南宋官员,因政治斗争被贬谪至江南一带。在此期间,他游历山水、体验民间疾苦,并对莲花的品性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在陈傅良所处的时代,南宋正处于国家南北分裂的特殊时期。北方的金国统治者对南方进行侵略,迫使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与此同时,国内矛盾也日益尖锐,宦官专权、党争激烈,使得民生疾苦严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陈傅良选择为民请命,积极参政议政,为国家前途担忧。
由于诗人在这一年里遭受了人生的重大变故,因此在诗歌中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品质和人格,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同时,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诗人也寄托了对国家富强、民族和睦的美好愿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