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叶正则阅藏经次其送客韵以问之
顺水去吴会,逆水来夔门。
万古逆顺舟,以斗占旦昏。
曩余好百家,信不及鲁论。
初亦半喜愕,久之乍亡存。
白发一无成,颇识委与源。
风停波自平,却视消长痕。
六经夫如何,夫子手所翻。
恒言但桑稼,怪志无鹏鹍。
规圆而矩方,往往万巧攒。
诸儒各有得,长短贤若干。
玉帛相会盟,兵车相并吞。
一语苟暗合,群生皆晏温。
经成今几年,尝试以是观。
此道未轲死,此书未秦燔。
犹之斗经天,于以生盖浑。
西方亦人豪,国自为乾坤。
书来入中州,坐使学者奔。
君岂舍从之,或但游其藩。
吾闻欲乘槎,凿空访河根。
孰与瞻斗车,把柁行江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顺水去繁华都市,逆水回夔门故里。
千古帆船看风向,日出日落知天时。
当年喜好诸子百家,独尊儒家之道未能领会。
初次听闻时而惊喜交加,久思之后似乎有所领悟。
如今白发苍苍一事无成,对事物始末仍有了解。
风起浪涌,波浪自会平息;回顾漫长人生,起起伏伏不过是寻常。
孔子六经究竟如何?无非夫子之心血凝聚。
日常话语如同桑树之实,奇怪志怪却难见大鹏和鲲。
规圆矩方,巧夺天工,汇聚无数智慧精华。
诸儒各有所得,才学高低不过寻常之事。
有时结盟有时争战,一言契合众人欢喜。
经书流传至今,不妨以此来看世界。
圣人之道未曾断绝,经书未曾遭焚毁。
就像北斗七星高悬天际,生命繁衍生生不息。
西方亦有杰出人才,各国自有兴衰更替。
儒家学说传入中原,引无数学者竞相学习。
您难道能舍弃这学问?或许只是游览学术的边缘地带。
我听说有人想要驾船探寻天河的奥秘,何不操控船舵在江涛中前行。
去完善
释义
1. 顺水去吴会:顺水船是顺应水流方向的航船;吴会是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的是苏州一带。
2. 逆水来夔门:逆水船是指逆流而上行驶的船只;夔门位于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下,是长江三峡的起点。
3. 万古逆顺舟:意指自古以来就有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
4. 以斗占旦昏:用北斗七星判断白天还是黑夜。
5. 曩余好百家:曩余是古代读书人对自我的称谓,意为“以前的自己”;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
6. 信不及鲁论:信不及表示信任不过分;鲁论指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即《论语》。
7. 初亦半喜愕:意指刚开始接触时既感到惊讶又感到喜悦。
8. 白发一无成:头发变白仍没有取得成就。
9. 颇识委与源:意思是稍微了解了事物的起因和本源。
10. 风停波自平:比喻风波过后,水面自然平静。
11. 六经夫如何: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夫如何意指是什么样子。
12. 恒言但桑稼:恒言是指平常的语言,桑稼指农桑之事。
13. 怪志无鹏鹍:鹏鹍指的是大鹏鸟,这里是说怪异的事物中没有大鹏鸟那样的事情。
14. 规圆而矩方:规圆指画圆的工具,矩方指画方的工具,这里用来形容六经的博大精深。
15. 诸儒各有得:指各个时期的儒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心得。
16. 长短贤若干:长短指诸儒之间的差异,贤若干表示这些差异有多少。
17. 玉帛相会盟:玉帛是指礼仪之物,这里指国家之间的结盟。
18. 兵车相并吞:兵车指战争,并吞指侵略、征服。
19. 一语苟暗合:只要一句话能够隐约相合。
20. 群生皆晏温:晏温指生活安定舒适。
21. 经成今几年:经书编订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多少年。
22. 此道未轲死:轲死指孔子的言论受到禁止,这里指儒学精神并没有消亡。
23. 此书未秦燔:秦燔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这里指儒家的经典没有被完全毁灭。
24. 犹之斗经天:犹之是尚且的意思,斗经天指星辰沿轨道运行,比喻儒家的经典源远流长。
25. 于以生盖浑:盖浑指元气浑然一体,这句话是说,在这种经典的熏陶下,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26. 西方亦人豪:西方指欧洲地区,人豪指英雄豪杰,这句话是说欧洲也有许多杰出的学者。
27. 国自为乾坤:国自为指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思想。
28. 书来入中州:书来指书籍的传播,中州指中原地区,这句话是说欧洲的学术成果传入中国。
29. 坐使学者奔:坐使指轻而易举地使得,学者奔指学者纷纷前来学习。
30. 君岂舍从之:君指叶正则,岂舍是从之的反问,意思是难道你会放弃追随吗?
31. 或但游其藩:或但表示或许只是,游其藩指游览学问的边缘。
32. 吾闻欲乘槎:槎指木筏,这句话是说听说有人想要乘坐木筏去探寻真理的源泉。
33. 凿空访河根:凿空指开辟道路,访河根指探寻河流的根源。
34. 孰与瞻斗车:孰与表示比较,瞻斗车指观察北斗七星的运行。
35. 把柁行江湍:把柁指掌舵,行江湍指在江河急流中航行,这句话是说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去完善
赏析
《闻叶正则阅藏经次其送客韵以问之》赏析:
本诗描述了诗人听闻叶正则阅读藏经的感悟,通过对比和描绘,阐述了对儒家经典及人生的深刻理解。首先,诗人将顺水、逆水的舟比喻成人生百态,以“万古逆顺舟,以斗占旦昏”来表达世事无常、命运难测的道理。接着,诗人回忆自己曾痴迷百家学问,但对儒家的理解最为深刻,虽然起初有疑虑和惊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领悟到了儒家的博大精深。
诗人在接下来的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儒家经典的见解,认为六经虽然简单质朴,但却蕴含着天地之道和人生哲理。他通过列举儒家的诸多智慧和成就,强调了儒家对于人们的积极影响。此外,诗人还提到了各国之间的争斗与联盟,表示各国之间如果能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认同,那么世界和平和繁荣便有望实现。
在谈论到叶正则的藏经时,诗人将其视为一种指引,相信这些经典不仅能给人们带来智慧,还能激发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同时,他也提到西方文化的精华,强调各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最后,诗人鼓励叶正则继续在求知的道路上前行,不要只满足于学术的表象,而应该深入挖掘其中的奥妙。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人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闻叶正则阅藏经次其送客韵以问之》的作者是南宋文学家陈傅良,创作于公元1145年左右。这个时期正值南宋初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向往。
在创作这首诗时,陈傅良已经年逾古稀,他的一生都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度过。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因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贵,被迫辞官回乡。晚年,他在家中设馆授徒,潜心研究学问,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诗歌作品多描绘百姓生活疾苦,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陈傅良通过阅读叶正则的《阅藏经》产生了共鸣。他认为佛教经典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可以帮助人们在战乱纷扰中找到心灵的安宁。因此,他写下这首诗,表达了对叶正则的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战争、人生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