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挽林承信

标题包含
挽林承信
重交宁问田安在,急义固于官不知。 膴仕幸多花萼好,幽栖宜与竹林期。 床头周易吾将老,案上楞严晚得师。 此意自应天予后,峄阳未琢长孙枝。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傅良(1137年-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瑞安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傅良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师从郑伯熊、吕祖谦等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请问田野的安宁何在,正义之道被官方忽视令人焦虑。 在繁华的仕途生活中我感到很幸运,和那些竹林隐士的幽居生活也是很相宜的。 我将要在床头研究《周易》以养老,书案上的《楞严经》则是我最近拜读的老师。 这个想法应该是得到了上天的认可,就像峄山之阳的玉尚未琢磨就已经很珍贵了。
去完善
释义
重交宁问田安在:这里的"宁问"是一种倒装结构,表示"难道不可以说"的意思,"重交"指的是交情深重的友人,而"田安在"则是指代其居所或者财产状况。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友情深厚的朋友,难道我们还需要去询问他们的财产状况吗?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 急义固于官不知:这里"急义"指的是为了正义感而紧急采取行动,"固于官不知"则表示这样的行为连官员都无法理解和接受。 膴仕幸多花萼好:这里"膴仕"指的是从政为官的道路,"花萼"则比喻兄弟之间的关系,这句的意思是,能够在官场有所作为的人很幸运地拥有良好的兄弟关系。 幽栖宜与竹林期:这句诗中的"幽栖"指的是隐逸的生活状态,"竹林"是古代隐士的象征,所以这句诗是说,隐逸生活最适合和古代的隐士们相媲美。 床头周易吾将老:这句诗中"周易"是一部古籍,内容是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吾将老"则是表示自己已经年老。整句意思是,我在床边翻阅着《周易》,感叹自己已经老去。 案上楞严晚得师:这句诗中"楞严"也是一部古籍,内容是关于佛教哲学的探讨,"晚得师"表示很晚才找到指引自己的人或物。整句意思是,我在书桌上阅读着《楞严》,感叹自己很晚才找到人生的导师。 此意自应天予后,峄阳未琢长孙枝:这两句诗中,"天予后"表示天命所归,"峄阳"是中国古代的一座山,相传是孔子听琴的地方,"长孙枝"则是指儒家经典《诗经》中的一句诗句。整句意思是,我的这个想法应该是受到上天的眷顾,就像峄阳山上的树木,还没有经过雕琢就已经展现出美好的姿态。
去完善
赏析
《挽林承信》这首诗,陈傅良用独特的手法表达了对故友林承信的怀念之情。“重交宁问田安在,急义固于官不知”这一联,强调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林承信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诗中的“花萼好”和“竹林期”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友谊犹如花草树木般美好,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离去的悲痛之情。 “床头周易吾将老,案上楞严晚得师”,这是诗人借周易和楞严经这两部经典,感叹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最后两句“此意自应天予后,峄阳未琢长孙枝”则通过峄阳之石未琢的状况,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更多的人能继承和发扬林承信的美好品质,使得这份美德能够传承下去。 总的来说,本诗通过回忆友情、赞颂品德、感伤时光等手法,深情地表达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并寓含着对美好品质的颂扬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林承信》是南宋著名文人、政治家陈傅良于宋光宗年间(约公元1184年)创作的悼亡诗。陈傅良一生致力于学问,关心民生,担任过多地知府,对于政治有深刻的见解和实践经验。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宋朝正处于历史的低谷期,外部受到北方金国的威胁,内部政治腐朽,民生疾苦。诗人目睹国家的困厄局面,痛心疾首,希望以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前行。 在这个时期,陈傅良的人生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在朝中任职,但因正直敢言而遭到排挤,一度被贬谪到地方。尽管如此,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关心民生,努力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在他的朋友林承信去世后,陈傅良悲痛欲绝,写下这首悼念之作,表达对故友的怀念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在时代背景方面,宋光宗在位期间(1149-1189年),南宋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宦官权势熏天,政治腐败严重。与此同时,北方金国对南宋的威胁日益加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傅良深感忧国忧民的责任,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