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一三益堂
有此名三益,之人可晤言。
游藏无俗物,典则似诸昆。
剩著书充栋,仍添竹过垣。
翻愁长者辙,稀得到柴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名叫三益的人,可以与他交谈。
在西藏旅游没有庸俗之物,礼仪规范像兄弟般亲切。
剩下的书籍堆满了房间,增添了竹林越过了墙头。
担心长者的离去,很少能来到这家柴门小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沈仲一:指宋代学者沈仲一,其有三益堂,是著名书院之一。
2. 三益:语出《论语·季氏篇》“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因此书院取名为三益堂,表示与朋友交往要有正直、诚信、知识三种品质。
3. 可晤言:可以与友人相见畅谈。
4. 游藏:意指在三益堂游玩时,无世俗纷扰。
5. 典则:榜样,这里指沈仲一的品德、学问值得学习。
6. 诸昆:兄弟之意,比喻同道之人。
7. 著书充栋:形容著作丰富,藏书满屋。
8. 添竹过垣:意指三益堂环境幽静,有竹林环绕。
9. 长者辙:指前辈的足迹,此处借指拜访沈仲一的人。
10. 柴门:用树枝编成的门,表示隐居之处。
去完善
赏析
《沈仲一三益堂》是南宋诗人陈傅良的一首描绘文人书院的诗篇。诗中赞扬了书院的主人沈仲一的学识和人品,同时也展示了书院的环境和氛围。诗人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此地的敬仰和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沈仲一三益堂》是南宋诗人陈傅良的一首描绘文人书房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1127-127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建立,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然而,这个时期也是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在创作这首诗时,陈傅良正处于他的中年时期,他的人生经历丰富,对人生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在官场上的地位逐渐上升,但由于他对时事的看法与当权者不合,导致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这些人生的经历和对现实的思考都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南宋时期,社会文化氛围浓厚,文人墨客们喜欢聚在一起谈论诗文,切磋学问。陈傅良也不例外,他与沈仲一是好友,经常在沈仲一的三益堂中相聚,共同探讨文学和哲学问题。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学术研究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