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牡丹和潘养大韵

标题包含
牡丹和潘养大韵
看花喜极翻愁人,京洛久矣为胡尘。 还知姚魏辈何在,但有欧蔡名不泯。 夕阳为我作初霁,佳节过此无多春。 更烧银烛饮花下,五陵佳气今方新。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傅良(1137年-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瑞安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教育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傅良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他年轻时曾师从郑伯熊、吕祖谦等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观赏花朵高兴之余又生忧愁,京城洛阳已被外族侵占已久。 你还知道姚魏这些名花何处安身?只有欧蔡的名声仍存世间。 夕阳给我带来暂时的晴天,然而春光已经所剩无几。 在花下燃烧银烛赏花,感受到五陵这一代的新气象。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京洛:指洛阳,即河南省洛阳市,古都之一。 2. 胡尘:此处借指金兵的侵犯。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尘,比喻战事。 3. 姚魏:姚崇与魏万,唐代著名诗人,擅长咏颂牡丹。此处指代优秀的牡丹品种。 4. 欧蔡:欧阳修与蔡襄,宋代文人,善于书写牡丹。泯,消失。 5. 初霁:雨后天晴的景象。这里指夕阳如同雨后的阳光。 6. 五陵: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此处借指长安地区。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牡丹花的诗,诗人以花喻人,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诗句中的“看花喜极翻愁人”表达出诗人在看见牡丹花开时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接下来的诗句“京洛久矣为胡尘”则暗示了当时中国北方被外族侵占的历史背景。 诗人以“姚魏辈何在”的提问,表达了对魏晋时期牡丹花种植技艺失传的惋惜。而“欧蔡名不泯”则是赞美欧阳修和蔡襄等人对牡丹花的推广和研究,使得牡丹花得以在后世流传。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夕阳为我作初霁,佳节过此无多春”表达了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最后,诗人提出“更烧银烛饮花下,五陵佳气今方新”,表明了他要在花下痛饮,感受春天的气息,以此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牡丹和潘养大韵》是南宋诗人陈傅良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56年,正值南宋初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北方中原地区已被金国占领。在这个时期,诗人陈傅良作为一名南宋文人,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因此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家国情怀。 在这段时间里,陈傅良的个人生活经历也比较坎坷。他曾担任过地方官员,但由于性格刚直,不愿意趋炎附势,因此仕途并不顺利。这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在时代背景下,南宋初期是一个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期。金兵南下,国家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朝廷却腐败无能,官僚士人醉生梦死,社会矛盾激化。这使得陈傅良等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傅良通过咏物诗《牡丹和潘养大韵》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他以牡丹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同时,他也借这首诗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坚韧的意志,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