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芙蕖简诸友
我欲待明月,相从弄芙蕖。
月郭一再满,我行竟徐徐。
诛茅困黄埃,开卷疲蠹鱼。
缠缚二事间,红披绿萧疎。
秋风白发生,抚事增欷歔。
美人隔云山,芙蓉并吾庐。
近者不得见,逾远还何如。
花无三月长,人寿千岁余。
相期不朽事,勿与草木俱。
君上钟鼎铭,我作山泽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想要等到月亮出来,陪伴着它欣赏荷花的美景。月亮的圆缺变化,我的脚步也慢慢悠悠。伐去茅草被黄色的尘埃困扰,打开书本却被书虫弄得疲惫不堪。在这两件事之间纠缠不休,红色和绿色交相辉映。秋风让我看到白色的头发,感慨万千。美丽的人儿如同隔着云雾的山川,她的笑容在我的心里绽开。离我近的人无法看见她,距离越遥远就更无法相比了。花儿不能三个月都盛开,人的寿命却有一千多岁。希望我们能完成不朽的事业,不要像草木一样匆匆而过。你将成为钟鼎上的铭记,而我则做那山林间的隐者。
去完善
释义
1. 芙蕖:荷花。
2. 月郭:月亮。
3. 黄埃:黄色尘土,指繁杂琐事。
4. 开卷:打开书本。
5. 诛茅:砍削茅草,形容居住环境的简陋。
6. 困:困扰。
7. 缚:捆绑,束缚。
8. 红披绿萧疎:形容荷花颜色的美丽和形状的稀疏。
9. 白发生:形容头发变白,表示年老。
10. 抚事:回顾往事。
11. 欷歔:感叹,感慨。
12. 美人:这里指朋友。
13. 芙蓉:荷花。
14. 并:靠近。
15. 近者:靠近的人,指朋友。
16. 远者:远离的人,也指朋友。
17. 逾远:距离更远。
18. 何如:怎么样。
19. 三月长:指花朵盛开的时间。
20. 千岁余:指人寿命的长久。
21. 相期:相互期待。
22. 不朽事:指对后世有影响的事。
23. 钟鼎铭:古代在铜器上刻写的铭文。
24. 山泽癯:山林水泽中的清瘦之人,比喻隐士。
去完善
赏析
《赋芙蕖简诸友》是宋代诗人陈傅良的一首描绘荷花、抒怀咏志的诗歌。诗中通过对荷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渴望友谊、追求理想的心情。
首联“我欲待明月,相从弄芙蕖”,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共度美好时光的愿望。这里“明月”既指天上之月,也象征心中的光明。诗人以荷为引子,隐喻着君子之交的高洁品质。
颔联“月郭一再满,我行竟徐徐”,描述了诗人的行动与期盼之间的反差。尽管内心渴望团圆和相聚,但现实总是不尽人意。这里的“月郭一再满”,意味着时间流逝,揭示了诗人对时间的敏感和无奈。
颈联“诛茅困黄埃,开卷疲蠹鱼”,形象地描述了诗人生活环境的艰辛以及他因书籍而获得的智慧和安慰。黄埃象征着困苦环境,而开卷则揭示出诗人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学习的坚韧意志。
接下来的四句:“缠缚二事间,红披绿萧疎。秋风白发生,抚事增欷歔。”通过描述荷花的生长环境与秋天的到来,传达出岁月无情、人生短暂的概念,更强调了诗人面对自然法则时所产生的忧伤之情。
接着的两句:“美人隔云山,芙蓉并吾庐。”诗人再次将“美人”与芙蓉并置,这既可以看作是对朋友们的思念,也可以理解为对美好的向往。而诗人以芙蓉自喻,突显了他自己高洁的品质。
随后的两句:“近者不得见,逾远还何如。”用距离关系作为比喻,进一步表达对友人思念之情和对分离命运的感慨。虽然现实中距离上的疏远,但在精神层面仍能紧密相依。
尾联:“花无三月长,人寿千岁余。相期不朽事,勿与草木俱。”这是一曲劝勉之歌,揭示了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有限性,同时表达出诗人对超越生死的追求,即通过不懈努力和成就事业来实现生命的不朽。
总的来说,这首诗歌以荷花为线索,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理想的追求及对生命无常的感伤。其中饱含着诗人的真诚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读来令人深受启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赋芙蕖简诸友》是南宋诗人陈傅良所创作的一首赞美荷花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时期。此时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崇尚文学、绘画和哲学等艺术形式,使得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陈傅良生活的时代,南宋政权刚刚建立,社会相对稳定,经济逐渐恢复。他本人曾担任州县官员,对民间疾苦有深切了解,这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关心民生、关注社会的情感。这首诗就是他在游览荷塘时,有感于荷花的高洁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给好友们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