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本奉议
盛事无虚得,玄襟可自知。
遍观同辈行,试似暮年时。
衮冕趋椒殿,箫韶送玉卮。
又宜天一笑,独此有遗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喜事没有空手而得,内心的感受自己最能明了。
观察周围的人与事,试着回顾老年时的光景。
穿着华服走向宫廷,享受乐曲和美酒的陪伴。
偶尔的欢笑是天赐的,但是孤独却时刻伴随着我。
去完善
释义
1. 盛事:指朝廷选拔贤能的科举考试,这里借指文才出众的人被选拔录用之事。
2. 玄襟:指隐退者清高脱俗的胸怀。
3. 本奉议:诗人的朋友,曾担任官职“奉议郎”。
4. 衮冕:古代王公贵族的礼服,这里代指朝廷官员。
5. 椒殿:宫殿名,这里泛指皇帝居住的宫廷。
6. 箫韶:音乐名,这里代指宫廷音乐。
7. 玉卮:酒杯的美称,这里代指美酒。
8. 天一笑:形容皇帝的欢笑。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怀念友人、表达哀思的诗。诗中的“挽本奉议”指的是陈傅良的好友本奉议,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这位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诗人通过回忆与故人共度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失去挚友的痛苦和无奈。
诗的首联“盛事无虚得,玄襟可自知”,指出人世间的美好事物并非空得,而是需要人们自己去争取和努力。这里的“玄襟”指的是诗人本人,意为只有我自己才能理解自己的心情。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无奈和对故人的思念。
颔联“遍观同辈行,试似暮年时”,是对故人的怀念。诗人以暮年之身回顾与故人一起度过的岁月,表达对他们的深深眷恋。
颈联“衮冕趋椒殿,箫韶送玉卮”,描述了故人在朝为官时的风采。诗人以“衮冕”来形容故人的官服,以“椒殿”来表现皇宫的壮丽,以及“箫韶”和“玉卮”等物象,展示出故人在朝为官时的高贵气质和显赫地位。
尾联“又宜天一笑,独此有遗悲”,是诗人对故人的悼亡之情。诗人认为故人在天上看到人间的一切应该会笑出声来,但唯独自已却对此感到悲痛不已。这里表达了诗人失去故人的悲伤和对故人的无尽思念。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故人的怀念,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物象,使得全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色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本奉议》是南宋诗人陈傅良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创作于公元1246年。陈傅良(1137-1246),字君举,号止斋,浙江温州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他历任州郡长官、国子监祭酒等职,晚年退居故里,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
陈傅良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宋中期,政治腐败,外患严重。他目睹国家兴亡,忧国忧民,但无力回天。在本奉议去世后,他以悲怆之情写下这首诗,悼念故友,抒发胸臆。
在这首诗中,陈傅良通过描绘本奉议生前的业绩和品德,表达了对故友的怀念之情。同时,他也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时代的忧虑。他在诗中写道:“畴昔乡邦论世英,颇闻名德在公卿。”这是对他与本奉议相识相知的过程的回忆,也是对故友才华的赞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