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沈虞卿侍郎
嗜古真成癖,摩挲笑眼开。
断编遗汲冢,名篆出秦台。
□□缘应尽,云山唤不回。
凄凉子云宅,问字有谁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对古文化痴迷已到极致,摩挲古籍笑容满面。
破损的书页曾藏于古人藏书楼,铭文出自秦始皇宫殿。
缘分已尽难以挽回,山水呼唤亦无法唤回。
在子云的故居中感受到的只有凄凉,又有谁来请教文字问题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沈虞卿:沈该,字允中,号山阴先生,南宋绍兴年间进士及第,曾任尚书左丞等职。
2. 陈傅良:陈傅良(1137年-1222年),字君举,号止轩,世称止斋先生。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政治家。
3. 嗜古真成癖:嗜好古代文化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癖,习性、爱好。
4. 摩挲笑眼开:抚摸着古籍文献,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摩挲,用手轻轻按抚。
5. 断编遗汲冢:指《汲冢书》,又称《汲冢周书》,是一部先秦古籍,相传由战国魏襄王墓(即汲冢)中出土。断编,指残破的书籍或篇章。
6. 名篆出秦台:赞誉沈虞卿对古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名篆,著名的篆书。秦台,传说中的神仙居所。
7. □□缘应尽:此句作者已遗失,故用“□□”表示。
8. 云山唤不回:比喻沈虞卿虽然离世,但他的精神依然长存。云山,云雾缭绕的山峰,常用来形容仙人居所。
9. 凄凉子云宅:表达对沈虞卿故居的感慨之情。子云宅,西汉扬雄(字子云)的住宅。
10. 问字有谁来:指沈虞卿学识渊博,引得许多学者前来请教。问字,向他人请教文字、学问。
去完善
赏析
《挽沈虞卿侍郎》是南宋诗人陈傅良的一首悼念诗,用以哀悼沈虞卿的离世。本诗通过对沈虞卿生前事迹的回忆和对其学识的认可,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哀思和敬仰之情。
首联“嗜古真成癖,摩挲笑眼开”描述了沈虞卿热爱古代文化的痴迷程度,他常常在古籍中喜笑颜开。这里的“摩挲”不仅描绘了沈虞卿抚读书卷的情境,更表现出他对古代文化珍视的程度。
颔联“断编遗汲冢,名篆出秦台”则进一步渲染了沈虞卿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及其成就。此处的“断编”借指残缺的古籍,“遗汲冢”是指遗落在汲冢的古籍。这两句诗暗含了沈虞卿对于古籍发掘、整理和传播的贡献。而“名篆出秦台”则是对沈虞卿学术声誉的一种赞美,表明其在文学领域享有较高的声誉。
颈联“□□缘应尽,云山唤不回”表达了诗人对沈虞卿英年早逝的痛惜和无奈。虽然难以确定此处缺失的字词具体为何,但这一联的表达已经传达了诗人关于沈虞卿离世的不舍之情。
尾联“凄凉子云宅,问字有谁来”,“子云宅”在这里指的是沈虞卿的故居,以杨雄(字子云)喻指沈虞卿,表示诗人在沈虞卿去世后独步其宅,感叹再无像沈虞卿这样的人才出现,此处的“问字”意指求学请教。本联通过描绘诗人徘徊于沈虞卿故居的场景,抒发了失去这位贤才的悲痛和对沈虞卿才学的敬仰。
总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与深刻的感慨,寄托了对沈虞卿深深的哀思和敬仰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身对于古代文化的热爱和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挽沈虞卿侍郎》是南宋著名诗人、政治家陈傅良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在这个时期,陈傅良正处于他政治生涯的巅峰,历任太学正、秘书省校书郎等职,后因与权臣韩侂胄政见不合而辞官回乡,致力于教育和学术研究。
沈虞卿(1138-1187年)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给事中、尚书左丞等职。他与陈傅良交情甚笃,共同为南宋的文化繁荣和政治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淳熙十五年(1187年),沈虞卿病逝,年仅49岁。陈傅良为此深感悲痛,写下了这首悼念诗。
在南宋时期,国家内部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外患严重。尽管朝廷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措施,但腐败现象仍然严重。在这种背景下,像陈傅良和沈虞卿这样的士人阶层,他们忧国忧民,渴望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复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理想和抱负往往难以实现,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生死离别时更加感慨万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