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渭夫入淮
老去关心最语离,不堪离久会还希。
君方慷慨思矜振,我已婆娑喜惰归。
万事莫如身自爱,十诗亦与世多违。
倘将书寄南来鴈,且问琼花果是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年时对离别最为关切,无法忍受长久的分离。
您正激昂地思考振兴之事,我已经喜欢上了懒散度日。
没有什么事情比爱护自己更重要,我的诗歌也常常与世俗相违背。
如果您想写信给我,就请寄给南飞的雁儿,顺便问问琼花是否结果。
去完善
释义
1. 老去:诗人用“老去”指代自己年纪的增长;
2. 关心:这里指的是关注、担忧的意思;
3. 最语离:在诗人眼中,别离是极为重要的主题;
4. 不堪:无法忍受或承受的意思;
5. 离久:长时间的别离;
6. 会还希:意思是诗人期待与友人重逢的渴望;
7. 慷慨:这里形容杨渭夫富有豪情壮志;
8. 矜振:振兴国家;
9. 婆娑:摇摆不定,这里指诗人虽然希望建功立业但身体疲乏;
10. 懒归:懒散不愿行动;
11. 万事:指世间万物;
12. 身自爱:关心自身;
13. 十诗:表示诗人的作品;
14. 与世多违:意指诗人远离尘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15. 倘将:如果;
16. 南来鴈:指代鸿雁传书;
17. 且问:顺便询问;
18. 琼花:一种美丽的花;
19. 是是非非:诗人祝愿友人能认清事情的真伪。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陈傅良在送别友人时的离别之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和期待。首句“老去关心最语离”点明了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担忧和关心。接下来的诗句“不堪离久会还希”则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表达了对重逢的期待。
诗人用“君方慷慨思矜振,我已婆娑喜惰归”来形容他与友人的不同心境。在这里,“慷慨思矜振”描绘了友人壮志凌云的形象,而“婆娑喜惰归”则体现了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写道:“万事莫如身自爱,十诗亦与世多违。”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即凡事都要关爱自己,同时也表明自己的诗歌创作与社会主流有所偏离。最后,诗人通过询问“倘将书寄南来鴈,且问琼花果是非”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思念之情。总的来说,这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展现出了诗人陈傅良的独特才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杨渭夫入淮》是南宋诗人陈傅良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62年至1279年之间。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南宋王朝虽然偏安一隅,但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诗歌创作也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陈傅良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他原本是一位才学出众的文人,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得他的仕途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尽管如此,陈傅良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注。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诗歌创作中,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此外,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北方的金国不断侵扰南宋边境,使得南宋朝廷不得不采取防御政策。而在国内,士绅阶层与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傅良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忧患意识和现实关怀。
综上所述,《送杨渭夫入淮》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陈傅良在面对个人命运的挫折和社会的困境时,以诗歌为武器,表达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这首诗歌不仅展现了陈傅良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南宋时期中国社会的历史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