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鸣鸡行

标题包含
鸣鸡行
三里寥落秋夜长,老鸡望星初引吭。 一声二声天沆漭,客梦初回犹惚恍。 三声四声天渐明,道上行人马蹄响。 嗟尔行人人有心,心长面短谁能寻。 薛君脱走窘思虑,刘牧起舞豪精神。 勿言咿喔才满座,中有叹悲千万个。 君知种种在此鸡,只合鸡声塞天破。 吴中老翁百不忙,杀鸡酿酒酬年光。 黄䌷輭暖蒲荐稳,日出三竿犹在床。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里之地显得格外寂静而漫长,古老的大公鸡在仰望星空时开始放声歌唱。一、二声之间,夜空如同一片汪洋,充满模糊与朦胧。在这之中,旅人刚刚从梦中醒来,仍然感到有些恍惚。随着三、四声的响起,天空逐渐明亮起来,路上的行人和马蹄声也愈发清晰。所有人都在忙碌奔波,内心怀揣着各种想法和情绪,然而每个人的面孔之下隐藏了太多复杂的心绪,难以窥探。 薛家的公子为了摆脱困境而绞尽脑汁,而刘家的牧场主则用豪迈的精神来跳舞。不用对那些像婴儿哭闹般的鸡叫产生反感,因为这其中有无数的叹息和悲伤。你知道这些都在鸡叫声中反映出来,它们共同响彻在天地间,要冲破天际。 在江南地区的老翁们并不会感到慌张,他们淡定地处理着鸡的事情,宰杀它,同时酿出美酒来庆祝时光的美好。用黄色的绸缎制作的被褥柔软而温暖,太阳已经升起了三竿高,但老翁依然安稳地在床上休息。
去完善
释义
1. 三里:指诗人住处与驿站之间的距离。 2. 秋夜长:秋天的夜晚时间较长。 3. 老鸡望星:老鸡望着星星啼鸣。 4. 引吭:喉咙,这里指鸡叫。 5. 天沆漭:指天空广阔无边的景象。 6. 客梦初回:指刚刚从梦中醒来。 7. 恍惚恍:指神志不清的样子。 8. 道上行人马蹄响:路上的行人和马匹的蹄声。 9. 嗟尔行人:感叹你们这些出行的人。 10. 心长面短:指关心他人,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11. 薛君脱走:薛君指唐朝文人薛能,此处指其诗歌中的描绘。 12. 刘牧起舞:刘牧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此处指其诗歌中的描绘。 13. 咿喔:指鸡叫声。 14. 叹悲:指感慨悲伤的心情。 15. 种种:指各种各样的情感。 16. 塞天破:形容鸡声划破天际的景象。 17. 吴中老翁:指诗人自己。 18. 杀鸡酿酒:指准备食物招待客人。 19. 黄紬輭暖:指黄色的绸缎被褥。 20. 蒲荐稳:指用蒲草编织的垫子很稳当。 21. 日出三竿:指太阳升起很高。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诗,诗人以“鸣鸡”为主题,展现了秋天的夜晚、鸡叫的声音以及人们的梦境和心情。全诗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同时又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诗的开篇,作者描绘了秋天夜里农村的三里范围内,鸡叫声显得尤为响亮。随着鸡叫声音的不断响起,“客梦初回犹惚恍”,表达了人们在梦醒时分的那种朦胧与恍惚之感。紧接着,“三声四声天渐明,道上行人马蹄响”,展示了清晨时的景象,路上行人和马匹的脚步声打破了宁静的乡村。 接下来的诗句中,作者通过“嗟尔行人人有心,心长面短谁能寻”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每个人都有他们的心事和情感,但无法轻易地被他人察觉和理解。随后,诗人提到了两个典故,分别是薛君脱逃困境和刘牧豪爽舞剑,以此来传达一种积极面对人生困境的态度。 诗的结尾部分,作者以“勿言咿喔才满座,中有叹悲千万个”揭示了鸡叫声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并非仅仅代表了早晨的到来,而是包含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最后,诗人以“吴中老翁百不忙,杀鸡酿酒酬年光”的形象比喻,表达了人们应该珍惜时光,享受生活。整首诗以浓郁的乡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处,同时也揭示了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鸣鸡行》是明代诗人杨慎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这是杨慎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明武宗时期,杨慎因谏议嘉靖皇帝“大礼议”事件而遭贬谪,流放滇南。在这段时间里,他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对世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明朝嘉靖年间,社会政治风气日趋腐败,朝廷内外矛盾重重。杨慎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他在诗中表达了对自己遭遇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批判。通过对鸡鸣报晓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人们应该遵循道德伦理,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的主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