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吴襄阳寄示游楚山诗
汉江南北何萦纡,千山万山肩相扶。
中间伟然一丈夫,岘山之楚鹿门苏。
我行一舍到苏岭,忆与许子同奔趋。
楚山只在城南隅,一月不到何其迂。
远求白傅近舍湜,人情未怪瑟与竽。
梯飚自到绝径处,使君定是昌黎徒。
想当伐山开道时,野鸟惊去穷猿呼。
独携千古两耆旧,卧龙凤雏与之俱。
下看海内无所见,泪落汉水心长吁。
我虽不得从公舆,诵公之诗读公书。
挂之高堂心目舒,便是居士游山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江南江北多曲折,千山万山并肩起。
中部巍峨有一位,岘山楚地鹿门苏。
我走一段到苏岭,怀念和许子一起赶路。
楚山就在城南角,一个月不到真绕路。
远寻白居易近找谢湜,人们并不责怪弦瑟和竽。
登上山巅到无人之处,使君一定是韩愈的门徒。
想象当年开辟道路时,山鸟受惊呼叫猿猴。
独自带着两个老前辈,卧龙诸葛亮与凤雏庞统同行。
低头看看四海皆无,泪落在汉水上心中长叹。
我不能跟随你的车马,诵读你的诗歌阅读你的文章。
挂在高堂赏心悦目,就像居士游山图。
去完善
释义
1. 汉江南北:指汉江(位于今湖北中部偏北,为长江最大支流)的南北地区。
2. 萦纡:形容弯弯曲曲,连绵不绝。
3. 千山万山:指众多的山脉。
4. 岘山:位于湖北省襄樊市南郊。
5. 鹿门:位于湖北省枣阳市东南,与岘山同属襄阳城附近著名景点。
6. 我行一舍到苏岭:“一舍”,古代称三十里为一舍;苏岭即湖北荆门境内的苏岭山。
7. 许子:即唐代诗人许浑,曾任苏州刺史。
8. 白傅:即白居易,曾任尚书司门员外郎,世称白傅。
9. 舍湜:指当时诗人张祜(字承吉,号钟陵布衣)。
10. 瑟与竽:喻指不同风格的文章。
11. 梯飚:顺着风力向上攀登。
12. 使君:汉代对郡守的尊称,这里借指吴襄阳。
13. 昌黎徒:指韩愈,他曾任阳山县令,后升任吏部侍郎,世称昌黎先生。
14. 卧龙、凤雏:指诸葛亮和庞统,均为刘备的谋士。
15. 海内:指全国各处。
16. 公舆:古时候官员出行乘坐的车子。
去完善
赏析
《次韵吴襄阳寄示游楚山诗》是一首表达诗人个人情感的诗歌。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首联“汉江南北何萦纡,千山万山肩相扶”描述了诗人所见的自然景观,体现了山河壮丽的景象。其中,汉江和长江分别流经南北,而千山万山则如众星捧月般衬托出楚山的独特地位。
颔联“中间伟然一丈夫,岘山之楚鹿门苏”则强调了楚山的崇高地位,将其比喻为一位伟岸的男子。同时,也通过岘山和鹿门等地名,揭示了楚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颈联“我行一舍到苏岭,忆与许子同奔趋”中,诗人回忆起自己曾与友人许子一同前往楚山的情景,表达了对昔日时光的怀念之情。同时,也通过“一舍”等词汇,表达了诗人对路程距离的精确把握,展现了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
腹联“楚山只在城南隅,一月不到何其迂”则反映了诗人对楚山的向往之情,以及对自己未能及时拜访楚山的遗憾。诗人用“一月不到”来形容时间的流逝,使得这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尾联“下看海内无所见,泪落汉水心长吁”则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切。通过“泪落汉水”这一场景,诗人展示了自己深沉的家国情怀。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诗人以楚山为背景,通过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的关心,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具有丰富内涵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吴襄阳寄示游楚山诗》是南宋诗人项安世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是一段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大片土地被金国侵占。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项安世是一位经历丰富、颇具才华的文人墨客。他曾任过官职,但因不满官场腐败而辞官归隐。在这首诗的创作期间,项安世生活较为清苦,但他仍以诗歌寄托情志,抒发对社会现象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次韵吴襄阳寄示游楚山诗》是他写给朋友吴襄阳的一首和诗。从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常以诗歌互赠。在此诗中,项安世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吴襄阳游览楚山的羡慕之情。同时,他也通过描绘楚山的美景,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