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师能
稽首十方大医王,乞我太素灵枢方。
无朱无墨无文章,不用桂术参芝香。
亦非山泽川原良,非丸非散仍非汤。
勺撮铢两何能量,寻源不出羲农黄。
岐伯伊叟无交相,而况韩孟陈吴杨。
一切灵府常含光,不属心脾肝胆肠。
倏忽六猴窥六窗,心花撩乱空飘飏。
三界六趣横颠狂,六交十习纷踉蹡。
中此疾者何茫茫,尔出何策能相当。
此魔跋扈真强梁,汗流卢扁走且僵,眼乱孙陶惊而跄。
温寒燥湿翻阴阳,君臣佐使徒慞惶。
我发刀匕非寻常,应证取效无参商。
临济一击雷横撞,德山一喝龙腾骧。
荒郊解使枯骨强,龙盘虎绕嬉迷藏。
明月堂中启秘囊,一服甘露玻璃浆,大千世界都清凉。
此药亟咽不必尝,一粒中裹千金刚。
炮爁炙煿谁精详,听取露柱声琅琅。
西溯江汉浮潇湘,呼将石人撑铁航。
药囊抛向江中央,长风落日云苍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尊敬的神圣医者,请赐我一个充满生机的药方。
无需笔墨、香味和药材,亦不在山水、平原之间。
它既非丸剂、散剂也非汤剂,几许重量就可发挥神奇功效。
它的源头可追溯至羲农黄帝时期,与岐伯、伊尹无关联,更不论韩愈、孟郊、陈子昂、吴文英和杨万里等文人骚客。
这个药方潜藏在心灵的深处,不受心和脾的影响,也不在肝胆肠胃之中。
一瞬间,六个猴子分别打开六个窗户,人心恍惚,混乱不堪。
这来自三界的烦恼让人痛苦不堪,世俗的诱惑纷纷扰扰。
身处困境的人是多么的迷茫无助,你能用什么妙计来解救他们?
这股病魔真是猖獗嚣张,让名医如卢扁汗流浃背,束手无策;让名医如孙思邈眼花惊慌,连路都无法站稳。
调和五行阴阳,分清主次,却仍感无措。
我的手中握有非凡的药刀,能够对症下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就如临济宗的一击雷鸣,又如德山的当头棒喝,唤起沉睡的生命力。
在这广阔的野外,驱除病邪,让生命充满活力,驱散弥漫心头的阴霾。
在光明璀璨的月光下,揭示药方的秘密,让人服用如甘露般的药水,普渡众生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药物无需品尝,因为一粒中就蕴含着无数的金刚之力。
谁能精心炮制这种药物,听,那是露珠滴落的声音,清脆透亮。
沿着长江和汉水溯游而上,漂流到湖南和湖北一带,呼唤坚硬的石人和坚实的船只,把药囊丢向江中心,如同消失在无尽的长风和落日之中。
去完善
释义
1. 稽首:古时的一种礼拜方式,即跪拜至地,磕头至地,以表示极大的恭敬。
2. 十方: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向,泛指各处、各地。
3. 大医王:佛教用语,指佛或菩萨,比喻能够治疗众生疾病的导师。
4. 太素: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万物未分化的状态,此处可以理解为最本质、最根本的东西。
5. 灵枢方:古代中医术语,指一种重要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6. 无朱无墨:没有朱砂和墨水的痕迹,形容不依赖于文字和图画。
7. 桂术参芝香:都是中药材名,这里用作比喻,强调这种药物并非一般的中药。
8. 山泽川原良:山泽、川原都是地理名称,这里用来描述药物的来源。
9. 勺撮铢两:都是古代的计量单位,这里用来形容药物的用量非常少。
10. 寻源不出羲农黄:意思是这种药物源于远古时代,早于神农、黄帝等传说中的人物。
11. 岐伯伊叟:分别是古代的名医,这里用来比喻医术高明的医生。
12. 韩孟陈吴杨:分别指的是韩愈、孟浩然、陈子昂、吴文英、杨万里等诗人,这里用来形容文学界的著名人物。
13. 灵府:指人的心灵深处。
14. 六猴窥六窗:佛教用语,比喻人心中的杂念和欲望。
15. 三界:佛教用语,指欲界、色界、无色界,这里用来形容人的精神世界。
16. 六趣:佛教用语,指六种轮回转生的途径,这里用来形容人的精神追求。
17. 中此疾者:指受到精神困扰的人。
18. 汗流卢扁:卢扁是古代名医扁鹊的别名,这里用来形容医术高明的医生在面临难题时也会感到吃力。
19. 孙陶:分别是古代的名医孙思邈和陶弘景,这里用来形容医术高明的医生。
20. 温寒燥湿翻阴阳: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的状态。
21. 君臣佐使:古代中医术语,指中药处方中的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这里用来形容药物的配伍原则。
22. 非寻常:不同于一般的药物。
23. 应证取效:根据病情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4. 临济一击雷横撞:临济是禅宗的一个派别,这里用来形容禅宗教义的震撼力。
25. 德山一喝龙腾骧:德山是禅宗的一个派别,这里用来形容禅宗教义的深远影响。
26. 荒郊解使枯骨强:指在荒凉的地方,这种药物也能让人恢复健康。
27. 明月堂中启秘囊:指在明亮的环境中,揭示出药物的秘密。
28. 一服甘露玻璃浆:指服用一次这种药物,就能体验到如同甘露般的清爽感觉。
29. 大千世界都清凉:指整个世界都变得清爽宜人。
30. 西溯江汉浮潇湘:指沿着长江、汉江顺流而下,到达潇湘地区。
31. 呼将石人撑铁航:指召唤石人帮助自己度过困难。
32. 炮爁炙煿:都是烹饪方法,这里用来形容药物的炮制过程。
33. 听取露柱声琅琅:露柱是佛教建筑中的一个部分,这里用来形容佛教教义的传播。
去完善
赏析
《赠僧师能》是南宋诗人王质的一首描绘禅宗与医学的诗歌。诗中将医学与禅宗哲学相融合,表达出作者对于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理念。全诗采用佛教教义以及中国古代医学理论,并通过语言艺术表达出禅宗救治人心疾病的手段,借助诗歌传达出一种深沉的人文关怀。
首先,诗人以“稽首十方大医王”起笔,赞美医学和医者的伟大,他们救助众生的病痛。紧接着,诗人用一连串的排比句描绘了各种传统的草药、药方和治疗方法,强调这些并非他所赞颂的治疗方式。诗人在否定传统医药的同时,揭示了佛教禅宗的神秘治疗力量。
诗人通过“一切灵府常含光”表达了这种神秘力量的来源,即超越世俗观念的智慧之光。这种智慧之光可以治愈内心世界的疾病,使得众生的心灵恢复平静。然而,世间的纷繁复杂却常常扰乱人心,使得人们陷入痛苦之中。面对这种情况,诗人问道:“中此疾者何茫茫,尔出何策能相当?”提出质疑并期待一种能完全治愈人类心灵疾病的药物。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向描绘禅宗的治疗方法,将其比喻为临济禅宗的当头棒喝和德山宣鉴的猛喝。这种治疗方式犹如雷霆万钧,直接冲击患者的内心,使其摆脱烦恼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解脱。最后,诗人再次运用隐喻手法,表达了对禅宗治疗力量的信心。他相信这种力量能够让患者在禅定的过程中获得新生,感受到宇宙的宽广和内心的安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赠僧师能》是南宋著名诗人王质所作。王质生活在南宋时期,此时正处于金国入侵、国土分裂的动荡时期。王质曾在朝廷任职,后因政治斗争失利而退隐山林。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了佛教思想,并开始对禅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诗中的“师能”指的是一位名叫师能的高僧,他是诗人王质的友人。在诗人眼中,师能不仅是一位得道高僧,更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师能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禅学的深刻理解。
在南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人们的精神需求,佛教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许多文人士大夫在仕途失意后,纷纷投向佛教寻求心灵的慰藉。王质就是这样一位文人,他通过参禅悟道,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因此,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赞美友人的诗,更是一首表现诗人自身心境的诗。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