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晁以道求嵩山长松
松上花兮松下根,食之年貌与松邻。
君今既是松间客,采送衰翁亦可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松树上有花儿啊松树下有树根,吃了它能让容颜年轻与松树亲近。你现在已经是松树林的客人了,采集送给老朽我也可以算是令人欢喜的事情呢。
去完善
释义
《寄晁以道求嵩山长松》是南宋诗人陈恬创作的一首诗歌,全诗如下:
松上花兮松下根,食之年貌与松邻。
君今既是松间客,采送衰翁亦可人。
注释:
1. 晁以道:即晁冲之,北宋末年著名文人,字以道,世称“晁文元公”。
2. 嵩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五岳之一,为道教圣地。
3. 长松:指高大的松树。
4. 年貌:年龄和相貌。
5. 松邻:形容容颜保持年轻,如同松树一样常青。
6. 衰翁:年老体衰的人,这里是作者自嘲。
7. 可人: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朝诗人陈恬的作品,表达了他对长寿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松上花兮松下根”表达了松树四季常青的特点,“食之年貌与松邻”则是对松树长寿的赞美。诗人想象自己如果能像松树一样长寿,容颜永驻该多好。而最后两句“君今既是松间客,采送衰翁亦可人”则写出了诗人期待友人馈赠松树的期望。整首诗通过对松树的美好描绘,表达了对青春、长寿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诗人陈恬写下了一首名为《寄晁以道求嵩山长松》的诗。这首诗向朋友晁以道表达了渴望在嵩山找到一棵高大的松树的想法,以表现诗人的隐逸之志和超脱尘世的思想。
当时,苏轼、苏辙、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经常聚在一起谈诗论道,陈恬也在其中。他与晁以道关系亲密,常常一起游山玩水,写诗论文。在此期间,陈恬经历了宦海浮沉,见识了官场腐败和社会动荡。这使得他对世俗生活产生了厌倦,转而向往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在这个时期,宋朝的士人普遍关心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随着王安石的变法推行,朝廷内部的矛盾逐渐激化。许多士人开始对现实产生不满,纷纷寻找精神的寄托。因此,陈恬在这个时候表达出对嵩山长松的向往,其实反映了他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