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雨二首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情景怎能不像一个患病的少年,等到病愈时才发现头发早已斑白。
去完善
释义
海棠花:一种观赏花卉,象征高洁;燕脂雪:比喻海棠花瓣如胭脂般红艳,如雪花般洁白。
去完善
赏析
全诗以“寒食”为契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个人心境的交融,展现了作者深沉的忧思与哲理性的思考。开篇点明时间跨度,“三寒食”的重复强调了岁月的流转,也为后文对春光易逝的感叹埋下伏笔。中间部分借助“苦雨”“海棠花”等意象,刻画出一幅萧瑟衰败的画面,既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失落。结尾处用“病少年”形象地比拟自己,突出了人生短暂与命运多舛的主题。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兼具感性之美与理性之思,堪称苏轼贬谪文学中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的第三年。此时的东坡居士已过不惑之年,经历了人生的重大挫折与思想的深刻转变。寒食节本是祭祖扫墓、感怀故人的日子,而连绵苦雨更添凄凉。诗人心中既有对春光流逝的惋惜,又暗含着壮志未酬的悲愤。海棠花虽美,却遭风雨摧残,恰如诗人自身的境遇。在困顿中,他以豁达的心境面对人生的风雨,展现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