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恩太后升祔十四首 退文舞、进武舞用《昭安》。
翩然干戚,扬庭陈阶。
文以经纬,武以威怀。
其张其弛,节与音谐。
迄兹献享,妥灵绥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翩翩起舞的舞者拿着盾牌和斧头,舞动在庭院和台阶之间。
通过优美的舞蹈展示文化,通过威武的姿态传达武德。
在舞蹈中,有张有弛的节奏与音乐和谐一致。
这场献祭神明的盛宴,是为了安抚亡灵并祈求国泰民安。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崇恩太后升祔十四首 退文舞、进武舞用《昭安》。》的郊庙朝会歌辞中,诗人通过描绘舞蹈的动态美,巧妙地传达出文武之道的重要性以及天人和谐的观念。
开头“翩然干戚,扬庭陈阶”两句,通过描述舞者在庭阶之上舞动干戚(古代兵器)的动作,展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舞蹈画面。干戚在诗人的笔下如同有生命一般,翩翩起舞,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接下来“文以经纬,武以威怀”两句,诗人表达了文治武功并重的精神内涵。在他看来,文化是构成社会的经纬,而武力则是维护秩序、保卫家园的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国家的基础。
接下来的“其张其弛,节与音谐”两句,诗人通过对音乐节奏的把握,进一步强调了文武之道应保持平衡和谐的原则。张弛有度,方能达到最佳效果。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治国理政,过于严苛或宽松都会导致社会失衡。
最后“迄兹献享,妥灵绥来”两句,诗人以祭祖仪式为背景,表达了对先人、神灵的敬畏之情。他认为,通过举行这样的祭祀活动,可以使亡灵得到安抚,同时也能增进人们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崇恩太后升祔十四首 退文舞、进武舞用《昭安》。》是宋朝诗人苏轼在公元1080年创作的组诗。这组诗以纪念崇恩太后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皇太后治国的敬仰之情。崇恩太后去世时,苏轼正在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这段时间里,他虽然失去了高位,但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才情,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包括这组缅怀崇恩太后的诗篇。
在这个特殊时期,苏轼作为宋朝的一位官员,亲身经历了国家的动荡和政治斗争。宋朝立国之初,采取了文人治国、科举取士的方针,但在此过程中,官僚机构的腐败、党争等问题日益严重。苏轼因直言进谏、坚持原则而受到政敌的排挤。然而,他始终保持高尚的品质和气节,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困境。这种心态也体现在他对崇恩太后的怀念之中,表现出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对皇家的忠诚。
去完善
相关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