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顺风至采石

标题包含
顺风至采石
快哉真得楚王风,钲鼓喧江四面雄。 但欲帆樯催上水,敢辞井路傍西戎。 江空岁晚飞烟外,人静霜明过浪中。 少泊山腰羌笛断,一樽那肯为诗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说友(1140年-1204年),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浙江金华,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名臣,历任太学正、国子祭酒、礼部尚书等职。 袁说友在文学上颇有成就,尤以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壮哉真的具有楚王的豪情,锣鼓喧嚣在江面四周围。 只想让船帆加速向前航行,哪敢放弃道路去陪伴西戎。 江边空旷时光流转,寂静的夜晚霜华闪耀在浪花中。 在山腰暂时停泊时羌笛响起,一杯酒岂会让我因诗而困。
去完善
释义
1. 楚王风:此处指的是楚国与秦国的战争氛围。 2. 钲鼓:古代作战时用以指挥士兵进退的乐器。 3. 帆樯:船上的桅杆和风帆。 4. 井路:道路和水源,此指大道。 5. 西戎:古时的西方民族,这里泛指西部边境。 6. 岁晚:一年将尽的时节。 7. 人静:人声寂静。 8. 霜明:月色明亮。 9. 少泊:稍作停泊。 10. 山腰:山脚和山顶之间的部位。 11. 羌笛:古代的管乐器,源于西羌。
去完善
赏析
《顺风至采石》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描绘长江风光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采石顺流的壮丽景色。 首联“快哉真得楚王风,钲鼓喧江四面雄”,诗人以楚王的霸气来形容眼前的景象,显示出采石江面的磅礴气势。钲鼓的喧闹声四下回荡,表达了江水奔流、波涛汹涌的画面。 颔联“但欲帆樯催上水,敢辞井路傍西戎”,诗人以帆船和井路比喻自己顺水而下的豪情壮志。虽然沿途可能有艰难险阻,但诗人依然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里的“西戎”,是指当时与南宋对峙的金国。诗人借采石之景表达了抗金的决心。 颈联“江空岁晚飞烟外,人静霜明过浪中”,这句诗用“江空”、“人静”来描绘江水浩渺、静谧的景象,同时也表达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飞烟外”和“过浪中”则形象地刻画了船只在江面上疾驰的瞬间。 尾联“少泊山腰羌笛断,一樽那肯为诗穷”,这句诗意蕴深远。诗人通过描写在山水之间暂时停泊的情景,表达了身处自然美景中的惬意心情。同时,“羌笛断”也意味着将结束这段美好的旅程。最后一句“一樽那肯为诗穷”,意味着诗人即使饮酒赋诗,也不会让诗意尽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顺风至采石》是南宋诗人袁说友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大约是公元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宋朝的后期,政治腐败,战争频发。特别是金朝对南宋的侵略,使得国家陷入了空前的危机。袁说友作为南宋的一名官员,他的人生际遇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他曾担任过知州、尚书郎等职位,为国家尽忠职守,然而面对国家的困境,他也感到力不从心。 在这个特殊时期,袁说友写下了这首《顺风至采石》。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他在诗中写道:“顺风至采石,独立大江边。”这句话表达了他在战乱之中,依然坚守岗位,为国家尽忠的决心。同时,他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