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喜晴 其二

标题包含
喜晴 其二
洞中龙亦詟先声,韬敛云阴放日明。 久雨也知田父苦,十分端为使君晴。 但令渤海捐刀剑,不用天河洗甲兵。 昨夜铃斋诗欲就,鬼神闻已泣蒲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虞俦(1078-1143),字寿老,南宋词人,浙江慈溪人。 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曾中过进士,历任县令、知州等地方官职。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他的诗词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表...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洞穴中的龙也被我的声音震慑住,收敛乌云让阳光照耀。 下过很久的雨后,我知道农民是多么的痛苦,让我来让天气完全放晴吧。 只要能让渤海地区放下武器,就不需要天河水去清洗兵器了。 昨晚在书斋里写诗快要完成时,连鬼神都听到这首诗而哭泣起来。
去完善
释义
1. 洞中龙:传说中的神龙,这里指控制天气的神灵。 2. 詟(zhé):害怕,惊慌。 3. 韬(tāo)敛:收敛,隐藏。 4. 日明:阳光明亮。 5. 田父:农民,这里指广大农民。 6. 使君:古代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这里借指控制天气的人。 7. 端为:完全是为了。 8. 渤海:中国古代的一个地区,这里用来比喻广大农田。 9. 刀剑:兵器,这里指战争中使用的武器。 10. 天河:银河,这里用来比喻天空中的云层。 11. 甲兵:铠甲和兵器,这里指战争。 12. 铃斋:诗人自己的书斋。 13. 鬼神:神话传说中指幽冥世界的存在。 14. 泣:流泪,这里表示感动或感谢之意。 15. 蒲城:地名,位于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这里代指诗人的家乡。
去完善
赏析
《喜晴 其二》这首诗歌以农民对晴天急切的渴望为主线,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以及热爱和平的人道主义精神。诗人以“洞中龙亦詟先声”为开篇,寓意及时雨的来临,巧妙地化用了民间传说,展示了龙在人类生活中的影响力。紧接着,诗人描绘了乌云散去、阳光普照的景象,形象地传达了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心情。随后,诗人用“久雨也知田父苦,十分端为使君晴”的诗意表达,突出了农民因为久雨而受到的苦楚,以及对使君关注民情、解决困境的热切期盼。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对渤海和天河的想象,表达了其向往和平,不希望看到战争破坏人间幸福的强烈意愿。尾联以“昨夜铃斋诗欲就,鬼神闻已泣蒲城”收尾,使整首诗充满了神秘和肃穆的氛围,既传达了诗人深厚的同情心,又表现出他的忧国忧民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喜晴 其二》是南宋诗人虞俦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在这期间,虞俦因科举考试落第而回到家乡,开始在家乡担任地方官吏,致力于地方教育和民生建设。 当时正值南宋中期,金国南侵,国家局势紧张。虞俦虽然身处地方,但仍心系国家安危。在担任地方官吏期间,他关注民生,关心国家大事,多次上疏朝廷,提出改革弊政、加强国防的建议。然而,他的建议并未得到朝廷的重视,这使他感到失望和痛心。 在这样的背景下,虞俦写下了这首《喜晴 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晴天和阳光的美好期待,以及对民生困苦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关切和对时局的无奈。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虞俦作为一名爱国诗人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担当。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