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
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
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归时候。
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红萸佩、空对酒。
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
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
强整帽檐侧,曾经向、天涯搔首。
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戏马台前,我在花篱下采摘鲜花,询问季节变化,依然是重阳节。刚刚归来,南边的山峦绿意盎然,和过去一样。昨晚窗帘外听见了风雨的声音,却不如我回家的时候那么明显。心中充满了像宋玉一样的情感,身体也如同卫郎一般清瘦。戴着红萸佩,空对着美酒。砧杆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微微的寒冷,悄悄欺压在我的罗袖上。秋天已经不多见了,早已经是枯萎的荷叶和凋零的柳树。勉强整理好歪斜的帽檐,曾经在天涯处搔首沉思。不禁回忆起故乡的莼菜和鲈鱼,还有霜降之前的大雁之后。

去完善
释义
1. 戏马台前:指戏马台,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是古代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2. 采花篱下:指在花篱旁游玩。篱下,指篱笆旁边。
3. 重九:指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
4. 南山:指徐州南面的南山。
5. 帘栊昨夜听风雨:帘栊,指窗帘;昨夜,表示时间;听风雨,表示听到外面的风声雨声。
6. 登归时候:归来的时刻。
7. 红萸佩、空对酒:红萸,指茱萸,一种植物;佩,佩戴;空对酒,空对着酒杯。
8. 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砧杆,指捣衣的石杵;微寒,表示天气微寒;暗欺罗袖,表示寒气悄悄侵袭罗衣。
9. 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败荷衰柳,形容秋天的景象。
10. 强整帽檐欹侧:强整,勉强整理;帽檐欹侧,帽子檐歪斜。
11. 天涯搔首:天涯,指遥远的地方;搔首,用手指挠头,表示疑惑或思考。
12. 故国莼鲈,霜前雁后:莼鲈,指莼菜和鲈鱼,都是古代诗人用来寄托思乡之情的食物;霜前雁后,指霜降之前,大雁飞回的时候。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大有》诗是潘希白所作,以咏史抒怀为主题,通过对戏马台前、采花篱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转的感慨。诗中通过对南山翠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风雨、败荷衰柳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哀伤。
诗中的“红萸佩、空对酒”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昔日欢宴的怀念,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寂寥与孤独。而“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一句,则通过描绘秋天的寒冷,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以咏史抒怀为主,通过对戏马台前、采花篱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岁月流转的感慨。诗中的情感深沉,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时光的无奈。这种情感通过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得以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有》是南宋诗人潘希白的一首词。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末年,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金朝和南宋的对峙阶段,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潘希白在这个时期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临安府学教授,但因直言敢谏,触怒了权臣贾似道,被贬谪到边远地区。在流放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生活的困苦,这使他更加坚定了抗金的决心。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主要包括:金朝的崛起和对南宋的侵略;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和民众的苦难生活;以及文人墨客们在这个动荡时期所表现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潘希白创作《大有》的背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