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诗三首 其一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黾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祇。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或许有一天这痛苦会稍稍减轻,到那时我还能像庄子那样敲击瓦缶,坦然接受命运。
去完善
释义
庶几:或许;衰:减轻;庄缶:典故出自《庄子》,表示豁达面对生死。
去完善
赏析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从季节变换入手,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与孤独寂寞之情。开篇“荏苒冬春谢”即奠定了全诗哀婉的基调,暗示人生短暂、世事无常。随后,“之子归穷泉”直抒胸臆,将丧妻之痛推向高潮。接下来的诗句则借助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如帏屏、翰墨、遗挂等)进一步渲染这种情感,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煎熬。
下半部分运用了生动的比喻——“翰林鸟”“游川鱼”,形象地描绘出夫妻分离后的孤寂与失落。最后两句“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则透露出一种自我安慰与哲学思考,虽不能完全摆脱悲伤,但试图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现实。
整首诗语言质朴真挚,情感深沉绵长,既体现了魏晋文人的感伤气质,也展示了潘岳作为悼亡诗鼻祖的艺术造诣。它不仅是一首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生命无常与人类普遍悲剧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潘岳于西晋时期创作此诗,当时他正处中年,经历了丧妻之痛。妻子杨氏的离世让他深陷悲恸,这种个人生命中的重大变故触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涌动。在冬去春来、寒暑交替的时光流转中,面对阴阳两隔的残酷现实,诗人内心的哀伤与对亡妻的思念交织在一起,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以此倾诉自己无尽的追思和孤独。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