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出山相赞

标题包含
出山相赞
入山出山,何异何别。 六年所成,一时漏泄。 那堪满口嚼冰雪。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进入深山和离开山林,有什么不同和区别。六年的成果,一瞬间就泄露了。怎能忍受满嘴咀嚼冰雪。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出山相赞:指离开山林进入朝廷做官时,称赞他能够全身而退的诗歌。这里以释普宁诗作为例。 2. 释普宁:唐朝诗人,生平不详。 3. 入山出山:即“出世”和“入世”,意味着从隐居到做官的过程。 4. 六年所成:喻指修道的成果或学问的积累。 5. 一时漏泄:形容突然显露出来的才华。 6. 那堪满口嚼冰雪:形容才学之高,出口成章。
去完善
赏析
《出山相赞》是明代僧人释普宁的一首诗词作品。这首诗通过对比“入山”与“出山”的意境,探讨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及其成就。诗中传达了一种禅宗的思想,强调了修行的持续性和内心的平静。 首句“入山出山,何异何别。”表达了诗人对于出世和入世两种生活状态的思考。入山意味着远离世俗纷扰,进行禅修;而出山则意味着重新回到尘世。诗人认为,这两种生活状态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关键在于个人的心态。 接下来的两句“六年所成,一时漏泄。”进一步阐述了这个观点。这里的“六年”指的是禅宗修行的一种境界,即经过长时间的修行,达到心灵的解脱。而“一时漏泄”则意味着这种修行成果在瞬间得以展现。这表达了诗人对修行的深刻理解,即修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时间和努力。 最后两句“那堪满口嚼冰雪。”则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修行者的心境。“满口嚼冰雪”形象地表现了修行者在艰苦环境中保持坚定的心态,同时也暗示了修行者在经历磨难之后,心境变得更为纯净和高尚。 整首诗通过对“入山”与“出山”的探讨,表达了诗人对禅宗修行的深刻见解。诗人强调修行需要时间和努力,同时也强调了心灵成长的重要性。这首诗歌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禅宗修养,读来令人深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出山相赞》是北宋著名僧人释普宁的一首词牌名作品,此诗创作于公元960-1127年的北宋时期。释普宁法号圆明,是临济宗杨岐派高僧,其曾先后主持庐山归宗寺、庐山开先禅院等名刹,著述宏富,教化无算,为北宋禅宗五家之一。 在释普宁所处的北宋时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文化繁荣的宋仁宗时期,民间佛教信仰深厚,释普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广泛传播佛学思想,他的诗歌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见解。 释普宁虽然是个僧人,但他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他的一生中,他曾经两次被陷害入狱,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弘扬佛法。这些人生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感人至深的力量。在这首《出山相赞》中,他以出山比喻自己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表达了对命运的坚韧和不屈。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