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竹
修篁君子性,枝蔓谩相妨。
一自删除后,侁侁弟子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挺拔青竹的气质与君子相似,
繁茂藤蔓只会对其产生干扰。
一旦整理清除之后,
可以看到排列整齐的学生队伍。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修篁:修长挺拔的竹子,这里指竹林。
2. 君子性:具有高尚品质的人的性格特点。
3. 枝蔓谩相妨:比喻无用的事物阻碍了有用事物的成长。
4. 一自:自从。
5. 删除:去除、舍弃。
6. 侁侁:众多貌;盛貌。
去完善
赏析
《洗竹》是南宋诗人姜特立创作的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洗竹为喻,表达了自己对于品行高洁之士的赞赏与敬仰。在诗中,姜特立将竹子比作“修篁君子”,彰显了其正直、高洁的品质。同时,他以“枝蔓谩相妨”描绘了竹子去除旁枝的过程,象征着修身养性过程中的自我反省和不断的进步。最后两句“一自删除后,侁侁弟子行”则表达了在经历过磨炼之后,竹子最终展现出整齐有序的面貌,就如同贤能之人在经过不断修炼之后,最终成为了品行的典范。这首诗通过对洗竹过程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于君子品德的赞美和对个人修养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洗竹》是南宋著名文人姜特立的一首描绘竹子的诗作。此诗创作于公元1175年前后,即宋孝宗淳熙年间。此时的姜特立经历了官场沉浮,曾任官职但他也因直言犯上而被贬谪,这对他的心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淳熙年间,宋朝的国力逐渐衰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然而,朝堂之上的皇帝和权臣们仍然过着奢侈的生活,对百姓的疾苦不闻不问。这种社会风气使得许多有良知的士人感到失望和愤怒。
在此背景下,姜特立以竹子为题材,借洗竹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他用"洗竹"这一意象,暗示自己希望能够洗净世间的污浊,还人们一个纯净的世界。但现实却是,即使将竹子洗得再干净,也无法改变外界的纷扰与黑暗。这正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