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范文正公神道碑有感佚事
武侯不可致,玄德造其庐。
公在衰绖中,乃上时政书。
维时君臣定,事与草昧殊。
出处千载同,岂必名迹如。
行伍拔大将,寒饥得名儒。
推毂天下士,百年用其余。
生平慕河汾,未许王魏俱。
慇懃八司马,意独何区区。
自古朋党论,消复莽无期。
谁令群疑亡,韩富及有为。
惜哉公不见,功名止西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尊敬的武侯和玄德已难以到达,但我能去探访他们的故居。
尽管公正在痛苦悲伤之中,他仍在努力解决国家问题,提出治理政见。
在这么困难的时期,我们君主与大臣一同定了决心,破灭所有迷蒙混乱。
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同样的重要,无论他们有没有留下盛名的痕迹。
从士兵中选拔将领,从贫苦中成长出名儒,让他们为国家效力。
举荐天下的贤士,使他们继续发挥作用。
我一生都在羡慕河汾之风,我认为不应只以王、魏齐名。
对这八位著名的司马,我的敬仰之情真是无法言表。
自古以来,有关朋党的议论一直存在,但是消除各种误会需要时间。
是谁让我们众多疑惑得以消解呢?正是韩愈、欧阳修等文化名人和有为之士。
可惜啊,公正的人不能看到,他的功名只能留在西部边疆。
去完善
释义
1. 武侯:指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封武乡侯,故有“武侯”之称。
2. 玄德:指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3. 庐:房屋、居所。
4. 公:这里指的是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5. 衰绖:丧服,指为父母或君王守孝期间所穿的一种服装。
6. 时政书:指针对国家政治事务的文书或报告。
7. 维时:此时,这个时期。
8. 君臣定:指国家政局稳定,君主和臣子之间的关系和谐。
9. 事与草昧殊:指事情的发展变化与蒙昧不明的状况有很大的不同。
10. 出处:出仕和隐退。
11. 千载:千年。
12. 名迹:名声和事迹。
13. 行伍:军队的编制单位,泛指军队。
14. 拔:选拔、提拔。
15. 大将:高级将领。
16. 寒饥:贫困潦倒的境地。
17. 名儒:有名望的学者。
18. 推毂:推车向前,喻指举荐人才。
19. 天下士:天下的士人。
20. 用其余:利用他们的余力。
21. 河汾:河,黄河;汾,汾水。这里是泛指中原地区。
22. 王魏:指王通和魏徵,两人均为唐代著名文人。
23. 慇懃:诚恳、殷切。
24. 八司马:唐顺宗永贞年间的八个进士,包括柳宗元、刘禹锡等人。
25. 意独何区区:意指为什么对八司马如此关注和关切。
26. 朋党论:指关于结党营私的言论。
27. 消复:消除恢复。
28. 莽:杂乱无章。
29. 无期:没有期限。
30. 韩富:指韩琦和富弼,两人均为北宋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31. 为:治理、处理。
32. 群疑亡:指疑虑和异议消失。
33. 西陲:西部地区。
去完善
赏析
赏析:本诗以历史事件为线索,描述了作者对于著名人物范文正公(范仲淹)的敬仰之情。全诗分为几个部分,分别讨论了范文正公的品行、功业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首联“武侯不可致,玄德造其庐”表达了作者对于伟大人物的景仰,指出即使诸葛亮这样的英才也不可求诸久远,只能努力接近他们的精神品质。颔联则通过描绘范仲淹身处困境仍能献言时政的品质,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颈联借评论当时朝政的稳定来衬托范仲淹的智谋和远见。接下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范仲淹的高尚品质,指出他提拔贤能不拘一格,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能力就能得到他的器重;同时,也表达了对范仲淹坚守原则,不为名利所动的精神的赞美。尾联以惋惜之情结束,设想如果范文正公还在世,或许能将中国疆域扩展至西方边陲。整体来看,本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解读,充分展示了诗人对范文正公的敬仰和对儒家士人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的忠诚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读范文正公神道碑有感佚事》出自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陈傅良之手。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60年至1228年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宋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国家内外矛盾重重,民生疾苦严重。
在这个时期,陈傅良的人生经历也比较丰富。他曾在太学读书,后步入仕途,历任国子监主簿、实录院检讨官等职位。然而在政治生涯中,他也遭遇了诸多挫折,曾两次被贬谪,逐渐对官场产生了失望之情。晚年隐居浙江松阳,专注于学术研究。
在《读范文正公神道碑有感佚事》这首诗中,陈傅良通过回忆北宋名臣范仲淹的生平事迹,表达了对他为官清廉、勇于担当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借范仲淹的事例反思了当时南宋社会的弊端,表达了诗人对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关切。总的来说,这首诗既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又表现了他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