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谢彦恭惠酒
中秋有佳月,名酝来海康。
海康太守贤,怜我持空觞。
远分十具至,呼儿唤邻墙。
坐客尽饮流,一举空罍缸。
酒酣对明月,不藉灯烛光。
移席俯清流,照我两鬓霜。
海北与海南,各在天一方。
我老归无期,两地遥相望。
宴坐桄榔庵,守此岁月长。
愿子一咄嗟,跨空结飞梁。
度此往来人,鱼盐变耕桑。
篱边白衣来,莫待菊蘂黄。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美好的中秋之月,我品尝着来自海康的名酿。
感谢海康的太守,他同情我这寂寞的酒徒。
他从远方分送美酒,呼唤邻居的孩子们共享。
众人尽情畅饮,杯子一空,即刻满上。
面对明月的光辉,我们不必借助烛火。
把酒换到清溪边,两鬓的白霜在月光下闪闪发光。
此时身处天涯海角,各自被日月分隔一方。
我年老而故乡遥远,只能遥遥相望。
静静地坐在槟榔亭里,度过漫长的岁月。
希望你我能够立刻行动,搭建横跨天地的桥梁。
让我们帮助那些在此往来的人们,让他们由渔盐之利变为农耕桑蚕之福。
在菊花未开的时节,白袍飘飘的朋友们,请赶快前来相聚吧!
去完善
释义
1. 海康:指广州,古代称为南海郡,此处是李光的贬谪之地。
2. 太守:古代州郡长官的称呼,类似于现代的地级市市长。
3. 空觞:没有酒的杯子,这里指没有美酒相伴。
4. 邻墙:指邻居。
5. 罍缸:古代的盛酒器具。
6. 明月:指中秋节明亮的圆月。
7. 不藉:不需要。
8. 灯烛光:夜间照明工具发出的光线。
9. 霜:白色晶体状物质,常出现于寒冷季节。
10. 海北:指北方地区。
11. 海南:指南方地区。
12. 两地遥相望:指相隔两地的双方相互思念。
13. 宴坐:悠闲地坐着。
14. 桄榔庵:一种以桄榔树为建筑材料建造的房屋。
15. 岁月长:时间漫长。
16. 愿子一咄嗟:希望您能迅速采取行动。
17. 跨空结飞梁:形容修建空中桥梁。
18. 往来人:过往的游客或商人。
19. 鱼盐:指捕鱼和晒盐的渔民和盐民。
20. 耕桑:指从事农业和蚕桑业的人群。
21. 篱边白衣来:白衣,指身着素色衣服的人;篱边白衣来,指有人从篱笆旁边经过。
22. 莫待菊蘂黄:不要等到菊花开放再来看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李光在中秋节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在中秋佳节时的感慨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首联描述了中秋的美好月光和来自海康的名酿。接着通过“远分十具至”等句子表达出友人太守的关爱,招呼孩子们共享美酒。坐上的人尽享美酒佳肴,举起空罍缸,气氛欢愉。
诗中描绘出的赏月场景,就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举杯欢庆之际,诗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处境,他已双鬓苍苍,与故土相隔遥远。
接下来的诗句里,诗人怀着真挚的情感,向友人发出跨越山海的愿望,希望对方能够助己早日实现故乡团聚的梦想。作者将自身形象地描绘为“守此岁月长”的孤独旅者,以此衬托出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谢彦恭惠酒》是南宋诗人李光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54年,即南宋绍兴二十四年中秋节。
在这一时期,李光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曾是北宋末年的进士,后来投奔抗金名将宗泽,担任通判等地方官职。南宋建立后,他受到高宗皇帝的赏识,历任尚书、枢密使等重要职务。然而,由于主张抗金、反对议和,他与秦桧等人产生严重分歧,多次遭到贬谪。在创作这首诗时,李光正被贬至婺州(今浙江金华)任通判。
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部围绕抗金问题产生严重分歧。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力主议和,而以李光为代表的抗战派则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在这种背景下,李光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保持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