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又作方此祈祷辄得数语述怀
淫雨天公不肯晴,区区香火屡哀鸣。
两年苦潦民何罪,千里分忧责匪轻。
已幸早禾方露积,正怜秋稼与云平。
蓱号莫败西成好,捩手从来易覆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阴雨连绵天公不肯放晴,小小的祈求屡屡未能如愿。
接连两年的水灾百姓有何罪过,千里之外的担忧责任重大并非轻易。
幸好早期播种的稻谷正在收获,正可怜秋天的庄稼只能与云朵平行生长。
祈祷神灵庇佑收成不要败坏,世事无常稍有不慎便会前功尽弃。
去完善
释义
1. "淫雨":指连绵不绝的阴雨天气,含有贬义。这里用来形容连日的雨水。
2. "天公":对天的尊称,表示对自然的敬畏。
3. "区区":微小之意,这里表示自己地位卑微,力量弱小。
4. "香火":祭祀时的香烛等物,这里代指祭祀活动。
5. "苦潦":因水淹而遭受的困苦。
6. "匪轻":非轻。匪,古文中表示否定;轻,轻微。
7. "已幸":已经庆幸。
8. "早禾":早熟的水稻品种。
9. "露积":露水凝结成颗粒状,此处借指稻谷成熟时米粒饱满的样子。
10. "秋稼":秋天种植的庄稼,这里主要指水稻。
11. "云平":云朵低垂,接近地面的样子。
12. "蓱号":古人认为“蓱”是水灾的征兆,此处借指水灾。
13. "莫败西成好":不要破坏秋天的丰收景象。西成,指秋天的收成。
14. "捩手":手足无措的样子。
15. "覆羹":倾倒羹汤,此处指事情出现意外变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昨夜雨又作方此祈祷辄得数语述怀》,描绘了诗人面对连绵不断的淫雨天气,心系民生的心情。诗人以第二人称“天公”将自然现象拟人化,表达了对淫雨的抱怨和不满。接连两年的苦潦使民众生活陷入困境,诗人深感责任重大。诗人详细描述了农民丰收的希望被雨水无情摧毁,流露出深深的忧虑。最后,诗人用“蓱号莫败西成好,捩手从来易覆羹”告诫人们,在困难面前要保持冷静,团结起来战胜灾难。全诗语言简练、感情深沉,展示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对国家未来的担当。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昨夜雨又作方此祈祷辄得数语述怀》出自南宋诗人虞俦之手。创作时间为公元1174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宋与金朝南北对峙的阶段。此时的江南地区,虽然受到战争影响,但依然保持了繁荣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在这个时期,虞俦曾任江西安抚使,后因病辞官回乡,这首诗正是他在家乡休养时所作。在这段时间里,虞俦经历了人生的高潮和低谷,他不仅目睹了国家战乱和社会动荡,也体验了辞官归田的宁静生活。这种经历使得他对生活的感悟更加深刻,对自然的热爱也更加浓烈。
在这首诗歌中,虞俦通过对雨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同时,他也通过这场雨,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尽管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但虞俦依然保持了一颗乐观的心,他坚信生活中的美好时光会再次降临。这首诗歌不仅展示了虞俦卓越的艺术才华,也传达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