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桥
冻吟肩耸学刘叉,痴坐山房井底蛙。
财过溪桥风景别,淡烟和月罩梅花。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寒冷中颤抖着肩膀模仿诗人刘叉,独自坐在山房的角落犹如井底之蛙。走过溪桥看到的是别样的风景,淡淡的烟雾和月光笼罩着梅花。
去完善
释义
1. 溪桥:指小河上的桥梁,可以让人们在河的两岸之间穿越。
2. 刘叉:唐代诗人,以嘲讽时事、表达愤懑著称。这里可能暗示作者的诗人身份和类似的情感表达方式。
3. 山房:山中住所,这里是作者生活的空间。
4. 井底蛙:一种比喻,形容人的见识浅薄,只看到狭小的一部分世界。这里可能表示作者对自己的谦虚评价。
5. 财过:可能是通假字,原文可能有错别字或模糊不清的地方,应修正为“待过”。“待过溪桥”即等待从溪桥上走过。
6. 淡烟和月:清淡的烟雾和明亮的月光,形容恬静优美的景色。
7. 罩:遮盖住的意思。
8. 梅花:指代冬季开花的植物,这里可能象征作者的志趣和追求。
去完善
赏析
《溪桥》史弥宁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冻吟肩耸的形象描绘了自身的孤独与坚韧,以此来表达对友人的怀念与期盼;而痴坐山房井底蛙则象征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中的执着与坚持。这两句互为呼应,共同展示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财过溪桥风景别这句,通过描述不同的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最后一句淡烟和月罩梅花,则以梅花的形象,寓意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整首诗以其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所描绘出的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美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溪桥》史弥宁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在一个宁静的乡村小桥上所见的美丽景色。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南宋末年至元初之际(1279年-1368年),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蒙古族势力逐渐崛起并南下侵犯中原地区,导致汉人政权南迁,形成了南宋与元朝南北对峙的局面。
在此时期,诗人史弥宁生于浙江绍兴,生活于江南一带。早年曾有过从军经历,后弃武习文,与友人相交颇深。他时常寄情山水,以慰忧国忧民之情。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以古诗词的形式记录了南宋时期的自然风光和民间风貌,传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瑰丽底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