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窿森长老请赞
渠侬面目,画则不似。
只因伎俩全无,重负杨岐担子。
棒喝机前,阿谁敢拟。
横抛竖掷破沙盆,通玄峰顶清风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渠侬相貌,描绘不像。
皆因缺乏技艺,难以胜任杨岐重任。
棍棒教诲之前,谁敢比拟?
破碎沙盆任意扔掷,山巅清风响起通达幽微。
去完善
释义
穹窿:地名,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南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大山。
长老:僧侣中的一种尊号,多指寺院的住持或年高德劭的僧人。
释普度:宋朝的一位高僧,字无择,浙江金华人。
渠侬:江浙一带方言,意为“那个人”。
画则不似:形容画像不能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面貌。
伎俩:手段,本领。这里指佛法高深的境界。
重负杨岐担子:杨岐,禅宗临济宗的一位著名禅师,以提倡“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禅法而闻名。这里的“重负杨岐担子”表示继承了杨岐的禅法。
棒喝:禅宗修行方式之一,用棒击打或大喝来唤醒学者的觉悟。
阿谁:即“哪个”,疑问代词。
横抛竖掷破沙盆:形容打破传统的束缚,展现出了高超的佛学造诣。
通玄峰顶清风起:形容在佛学修行的道路上,领悟到了深奥的哲理,如同清风拂面般清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普度为其师穹窿森长老所作的赞美诗。诗句中,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形象描绘出了长老的特征与个性。同时,也通过一些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来展现长老的智慧和境界。
首先,“渠侬面目,画则不似”这两句词,表示这位长老的形象难以被用言语所描绘。他的精神、智慧以及内心世界的宽广深远,非画笔所能触及。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长老无比敬仰之情。
接着,“只因伎俩全无,重负杨岐担子”两句,进一步强调这位长老的谦逊和低调。虽然他的智慧和境界无人能及,但他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谦卑的态度,从不炫耀自己的才能。这里作者借用“杨岐担子”这一佛教典故,象征着长老承受着传承佛法的重任。
然后,“棒喝机前,阿谁敢拟”这两句,描述了长老在教导弟子时的严谨和严厉。他用棒喝的方式警示弟子们要时刻保持清醒,认真修行。这种严肃的态度使得无人敢在他面前有所造次。
最后,“横抛竖掷破沙盆,通玄峰顶清风起”两句,描述了长老的教化作用。他像禅师一样深入浅出地阐释佛学道理,使弟子们豁然开朗。这些理解犹如清风吹过通玄峰顶,使人感到无比的畅快和清爽。
综上,这首诗歌赞美了穹窿森长老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他在教育方面的智慧和贡献。整首诗寓意深刻,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穹窿森长老请赞是一首描绘穹窿寺住持法师的诗篇,创作于北宋时期。这首诗的作者是普度,一位在当时的佛教界具有重要地位的僧人。
创作这首诗的时间正值北宋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禅宗广泛传播,成为佛教的主流。在这个时期,普度在修行、弘法过程中,对佛学有了深入的思考和领悟,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受到广泛的敬仰和尊重。
在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方面,普度自幼出家为僧,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修炼,逐渐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高僧大德。他云游四海,弘扬佛法,劝人向善,并且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以诗传教,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佳作。在穹窿寺期间,他担任住持,掌管寺务,对于寺院的建设和管理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时代相关背景知识方面,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佛教领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禅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佛教的主流。这个时期的文人墨客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投身佛教事业,形成了独特的禅意文化。
综上所述,《穹窿森长老请赞》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北宋时期,普度这位高僧以其深厚的人生经历和对佛学的深刻理解,用优美的诗句表达了对穹窿寺住持法师的敬仰之情。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繁荣景象,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人文素养。
去完善